“叔父,有些不对劲啊,按理来说,朝廷应该没有余力赈灾了,可是现在...………….”
喝了一口热粥后,李过将还有小半碗的粥交还给李自成,并顺道将自己心中的问题问了出来。
面对着李过的疑问,李自成微微点头。
其实,从知晓朝廷赈灾开始,他的脑中就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
自打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之后,整个明朝就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
崇祯元年,京师地震,赤地千里,浙江杭、嘉、绍三府遭遇海啸,损坏民宅数万间,死亡万人,陕西饥荒,百姓们相聚成盗。
崇祯二年,山西,陕西发生饥荒。
崇祯三年,山东大水,南直隶地震。
直到如今的崇祯九年。
可以说,各地的灾祸持续了整整九年。
如果朱由检能够赈灾的话,他早就赈灾了,绝不会等到如今起义四起的时候才赈灾。
当然了,崇祯帝朱由检可能途中确实赈灾了,但或许是因为各地军官贪墨,又或许是各地土豪士绅坐视不理。
总之,他从未见到赈灾的事宜真正落实下来。
可现在,出奇的是,在经历了九年灾祸后,崇祯帝朱由检竟然确确实实拿出了粮食赈灾。
这极大的出乎了他的意料。
不过,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思考,他心中已然有了一个猜测。
“你们可还记得,前段时间我等在南直隶时,听到的有关福王朱常洵的传闻。”
被李自成这么一提醒,刘宗敏与李过纷纷停下了啃番薯与土豆的动作。
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其深受明神宗朱翊钧的喜爱。
正因为如此,福王朱常洵乃是众藩王中,最为富裕的一位。
不仅占据着河南的膏腴之地,就连山东、湖广的良田都有他的份。
河南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的盐井,各项收益也都划归到福王府。
细究下来,福王朱常洵恐怕比当朝皇帝崇祯帝朱由检都要有钱。
但就在不久前,他们听到了一个传闻。
崇祯帝朱由检将福王朱常洵抄家,没收了福王朱常洵的所有家产,并将福王朱常洵押到京师。
之所以说这件事是传闻,不仅是他们没有验明此事的真伪,更是因为这件事听起来就不靠谱。
福王朱常洵那可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叔父。
尽管侄子对叔父动手,两百年前,就发生过。
可在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旦崇祯帝朱由检动手,那势必会将宗室推到他的对立面。
搞不好还会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所以,只要崇祯帝朱由检不是疯子,他是绝不可能对福王朱常洵动手的。
“叔父,这应该不至于吧?如果崇祯帝朱由检对福王朱常洵动手,那岂不是引得宗室揭竿而起?”
“尽管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是现在看来,应该确认无误了。
不然没法解释,历经数年灾祸,朝廷哪来的粮食赈灾。”
李过与身边的刘宗敏对望了一眼,沉默片刻后,皆是认同地点了点头。
“而且,在福王朱常洵的传闻出来后不久,又有着一系列差不多的传闻传出,诸如蜀王朱至澍,楚王朱华奎等数十位的明朝藩王,全都被抄家。
一人可能是传闻,但是这么多人,想来也不是空穴来风。”
李自成一边说着,一边脸上露出了凝重之色。
现在,他已经有九成甚至十成的把握,确定朱由检真的动手了。
而倘若,朱由检对这些明朝藩王动手既成事实,那接下来就难办了。
因为朱由检此举,直指起义军的根本,灾民。
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杀不尽,灭不绝,与朝廷的置之不理有关。
正是因为朝廷的置之不理,生活不下去的灾民才会揭竿而起,加入到起义的阵营中。
这是他目前仅有数百人,但还是信心十足的原因所在。
在灾民数不尽的情况下,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动作,就相当于将起义军从源头扑灭了。
因为,灾民之所以会愿意跟着起义军起事,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
与其在那里等死,不如放手一搏,加入起义军。
但是现在,朝廷赈灾,就是给了灾民活下去的动力。
既然能够活下去,那谁会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呢?
此外,既然崇祯帝朱由检能够拿出这么多的粮食赈灾,那就意味着他的手中,还有更多的粮食。
更别提从几十位藩王手中搜刮到的钱财了。
在粮食与钱财的加持下,崇祯帝朱由检的实力将会获得空前的增长,朝廷军队的战斗力也能够得到保证。
那他们接下来起事的难度,将会成倍增长。
当然,除开以上的两点,他的心中,还有一件最为担心的事情。
以往,他认为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位优柔寡断的皇帝。
但是,不知道为何,朱由检仿佛是变了一个人一般,无比狠辣。
竟然直接对宗室动手。
而朱由检的这番操作,也令得起义军陷入到了尴尬的境地。
起义军能够形成并壮大,无非是两方面。
一是数不尽的灾民,二是以战养战的战术。
如今,朝廷意欲通过赈灾,直接切断灾民的来源。
这就如同断了起义军一臂。
而朱由检对宗室的动作,算是断了他们另外一臂。
实际上,他原本也想对那些脑满肠肥的明朝宗室动手。
但苦于实力不够,只能暂时搁置了。
可结果,明朝宗室被崇祯帝朱由检捷足先登,抢先一步搜刮干净。
这就好比崇祯帝朱由检走了他的路,让他无路可走。
此外,既然朱由检都已经对各地藩王动手了,那他下一步,会不会对土豪士绅动手?
那样,起义军以战养战的计策,恐怕也无法进行。
“叔父,如果崇祯帝朱由检对宗室这般,那为何宗室没有人反抗呢?就像当年的成祖皇帝那般。”
这个问题,李自成也想过。
“兴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养尊处优,宗室早已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吧。”
这也是李自成能够找到的唯一解释了。
“叔父,崇祯帝朱由检借助宗室,获得了不少粮食,可是他为何愿意将之拿出来赈灾呢,而且,看上去似乎并未有人贪墨。”
“他此举是为了减少灾民,从而扑灭起义军的源头。
至于为何没人贪墨,想来和这支军队有关。
补之(李过),你想来也看到了,这支军队与以往被我们击败的那些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李过查看一圈后,他肯定地点了点头。
“那叔父,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既然朝廷如今在徽州城赈灾,那我们换一处地方,明朝受灾之地如此之多,我是不相信,朝廷能够得了其他地方。”
李自成一边说着,一边注意到有一位士卒朝着他们走来。
他瞬间肌肉紧绷,一脸警惕之色。
“你们吃完了吧?”
李自成默不作声,只是点了点头。
“这里有个好差事,你们愿不愿意干?”
“好差事?”
尽管李自成是不愿意干这所谓的好差事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打听一番。
“军爷,不知是什么好差事?”
“简单来说,就是种地。
如果你愿意,我们便会给你分配种子和地。
至于好处,每天可以获得双倍的食物。”
“军爷,灾荒之年种地恐怕也种不出什么吧?”
“这你就别管了,你只说做不做就行。”
“这个......军爷,容我等考虑一番。”
李自成倒也没有傻到直接拒绝,而是委婉地回应。
士卒脸上的神色并无明显的变化。
他一天到晚见到的懒汉多了,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随着他的离去,李自成摸索着下巴,一脸思索之色。
这听起来,貌似还不错。
但是紧接着,他便摇了摇头。
他可不能被这么点蝇头小利诓骗住。
就在李自成坚定了自己想法的同时,他蓦然看到,徽州城的城头上,站着一位四十余岁的将领。
这位,难不成就是来此的大人物?
念及至此,李自成追上了才离开不久的那位士卒。
“怎么,考虑清楚了?”
士卒拿出纸笔,便要开始登记。
不过,李自成摇了摇头。
“军爷,我想问一下,不知城头上那位将领是谁。”
原本士卒看到李自成摇头,便离去。
不过,在得知李自成询问城头之上的将领时,他离去的脚步停了下来。
随后士卒一脸骄傲地转过身子。
“这位可是我大明山西,陕西两省总督孙传庭孙将军,你知道闯贼高迎祥吗,他就是被孙将军亲自俘虏的!”
“孙传庭!”
李自成的目光直直地盯着城墙上的孙传庭,双手紧握成拳,目光仿佛要杀死人一般。
他的舅父高迎祥,就是被孙传庭俘虏,押到京师处死的!
所以,现在的他,对孙传庭可谓是恨之入骨。
但李自成也知道,尽管他恨不得将孙传庭生吞活剥,但他现在可不能流露出一点对孙传庭的不满。
一旦流露出对孙传庭的不满,那只要是个正常人,便能够猜到他的身份。
而一旦在此地暴露身份,那迎接他的,就是身死的结局。
他还没有为父报仇,他还没有推翻腐朽的明朝,他不能死!
“说起来,我看你不错,不妨加入军中,加入军中后的待遇,可不是灾民能够比的......”
见李自成望着城楼上的孙传庭怔怔出神,士卒认为这是男子在对总督表达敬仰,于是他便趁机招揽道。
不过,李自成自然是不可能接受他的招揽的。
“小人多谢军爷厚爱,但小人志不在此。”
还未等士卒回话,李自成就同刘宗敏与李过汇合了。
“闯王,不知发生了何事?”
“站在城墙上的那名将领,便是抓了我舅父的孙传庭。”
“啊?”
随着李自成诉说完,刘宗敏与李过齐齐望向城墙上。
“闯王,我们接下来怎么做!”
刘宗敏沉声说道。
大有李自成一声令下,他便上去拼命的冲动。
“什么事都不要做,我等安静离开,前往其他地方。”
李自成并不是冲动之人,他深刻地明白卧薪尝胆的道理。
而作为李自成铁杆支持者的刘宗敏与李过,见李自成都这么说了,他们自然不可能反对。
于是一行三人,瞧瞧地离开了灾民队伍。
站在城头上的孙传庭,忽地感受到一道目光直直地注视着自己。
可当他纵观全场,却并未发现有人盯着自己。
想到这,孙传庭只当是自己的错觉。
随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底下一众灾民的身上。
自从那日在京师见到过太祖太宗后,太祖便对他委以重任,将他任命为陕西,山西两省总督,总理两省军务,并赐他尚方宝剑,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
得益于尚方宝剑,他顺利地从山西,陕西的数位藩王府中,征调了一批粮草,以作赈灾之用。
而对于反抗的藩王,他也在太祖的授意下,直接将反抗的藩王抄家,并将之押解到京师。
除了对亲王动手以外,他还率领军队,对各地的土豪士绅动手了。
不仅征调他们一半的家产,还将他们名下所有的田地充公。
当然,有抵抗的,自然是不留情面。
此举是为了避免将来李自成等人,借助土豪士绅,以战养战。
在这两番的动作下,结合着一些特殊的作物种子。
尽管目前山西,陕西两省还深陷天灾当中,但是与他初来时相比,已经稳定了不少。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这样下去,灾民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直至消失不见。
而除了赈灾这个任务以外,他还肩负着另一个任务。
那便是捉拿新一任的闯王李自成。
不久前,在洪承畴,卢象升两人的合力围剿下,李自成逃入了陇山当中。
而他此行,也正是为了李自成而来。
他欲与洪承畴,卢象升两人合力围剿李自成。
太祖已经明确告知他们,关外的战事不需要他们三人,他们的目标就是将大明境内的造反扑灭。
而在太祖的如此信任下,他势必要将闯贼李自成拿下。
只需要将目前对大明威胁最大的李自成消灭,那其他的反抗势力,将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