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这件事说来话长......”
为了使总督胡宗宪能够理解,戚继光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全都事无巨细地告知了胡宗宪。
而在戚继光身后的朱高煦,急得那是抓耳挠腮。
戚继光讲得实在太慢,他都想自己上手。
可他又担心自己说的抓不到重点。
于是,他只有耐着性子听戚继光慢慢解释。
胡宗宪原本是面带笑容,静静地听戚继光讲述的。
可随着戚继光的陈述,胡宗宪的眉头皱得越来越深。
因为戚继光所说的一切,远超他的认知,就仿佛故事话本一般。
不过,即便如此,胡宗宪也并未打断戚继光的叙说,而是安静地听完了全程。
随着戚继光的话音落下,皱着眉头的胡宗宪,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俩。
“元敬,你的意思是,这两位是来自永乐年间的汉王与赵王殿下?”
还未等戚继光回话,朱高煦便直接开口。
“没错,我乃汉王朱高煦,这位是我三弟朱高燧。
我知道你不会相信这一切。
但没有关系,我当着你的面消失,想来你就信了。”
朱高煦炮语连珠地一番话,将胡宗宪搞的一愣。
还没有等胡宗宪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朱高煦就当着胡宗宪的面消失不见。
见到这一幕的胡宗宪傻眼了。
"**......"
胡宗宪望向一旁的戚继光。
此时的戚继光尴尬一笑。
“总督......这是汉王殿下先行一步返回了后世。”
先行返回后世……………
尽管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但貌似也只有这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大活人,突然在他面前消失不见。
就连戏法都没有这样演的。
“如此说来,这位赵王......殿下莫非也能够前往后世?”
“没错,不知需要不要给胡总督你表演一番。”
朱高燧很不开心地回应道。
他简直要气死了。
二哥什么招呼都没有和他打,就直接溜了。
“赵王殿下,这就不用了。”
胡宗宪摆了摆手,将视线移回了戚继光的身上。
“元敬,照你先前所言,我只需要跟随在这位吴县丞身后,便也能够前往后世?”
胡宗宪指了指三人中的吴承恩,朝着戚继光询问道。
“是的,总督。”
得到戚继光的肯定回答,胡宗宪将目光转向吴承恩。
“吴县丞,那我们一道出发,前往后世如何?”
“是,总督。”
来到后世的朱高煦,并未停留,而是直接大步流星地朝着农家乐的方向赶去。
刚进入农家乐,朱高煦便发现今日农家乐的人数有些多。
但好在,在场之人他几乎都认识。
与此同时,朱高煦的到来,也吸引了院中之人的瞩目。
“高煦,此行是否顺利?你可曾见到浙直总督胡宗宪?”
来到张泊跟前,发现已经没有位置的朱高煦索性直接站着回应道。
“店家,一切顺利,我们顺利见到了胡宗宪,并且将后世的一系列情况全都告知与他。
想来,应该再过几分钟的时间,胡宗宪就会来到食肆了。”
张泊点了点头,紧接着为场上不认识朱高煦的人介绍起朱高煦。
而在介绍完成后,秦朝张良吐出一口浊气,似乎是下定了决心。
“店家,我已想好。”
朱高煦挠了挠头。
经由店家的介绍,他才认识张良不久。
因而,秦朝张良口中的想好一事,他也不知道究竟为何事。
不过,尽管不知道是何事,但从周围这一圈秦汉人员的神情看来,似乎不是一件小事。
朱高煦当即停止了前往餐厅搬凳子的动作,转而驻足原地,等待着秦朝张良接下来的言语。
张泊此刻也是一脸好奇地望着张良。
他想看看,这位张良,究竟会做出怎么的选择。
然后,在张泊略带惊讶的目光中,秦朝张良蓦然站起,朝着嬴政的方向拱手行礼道。
“臣参见始皇陛下。”
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秦朝张良向嬴政表达了臣服。
见此场景,场上的刘盈顿时松了口气。
现在看来,他大汉留候的一番话,还是说到了秦朝留候的心里了。
既然秦朝留候向秦始皇嬴政俯首称臣,那想来秦朝留候的性命无虞了。
与场上大多数人松了一口气不同,嬴政的脸上并没有因此秦朝张良臣服露出高兴之色。
因为他还是不怎么放心张良。
而如果要想让他彻底放心,只有时间能够检验这一切。
“既然张良你同意此事,那我们直接返回大秦吧。”
“陛下,不知我可否跟着将来的自己,前往一趟这所谓的汉朝?”
嬴政回头看了一眼张良,面无表情地说道。
“此事不急,等下次再说。”
这算是嬴政婉拒了。
见状,秦朝张良也没有深究此事。
他确实应该就自己身份的转变好好缓上一阵。
解决完秦朝一事,秦汉之人纷纷离开了农家乐。
仅留下了需要看病的几人。
而这时,农家乐外,戚继光四人的身影陡然浮现。
在向胡宗宪介绍了一番农家乐后,戚继光便领着胡宗宪向农家乐进发。
行至农家乐的大门口,明朝四人刚好碰到了从里面走出的秦汉人马。
不过,嬴政,刘彻等人仅仅是看了胡宗宪一眼后,便离开了。
他们对不是皇帝的胡宗宪等人可没有一点兴趣。
望着离去的几人,胡宗宪朝着身侧的戚继光问道。
“元敬,这几位是?”
“总督,末将只认得在队伍前列的嬴政与蒙恬。”
秦始皇嬴政与蒙恬……………
现在的胡宗宪,在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后,已经不再怀疑先前戚继光所说话语的真实性。
但他仅仅是感慨一番后,便与戚继光一道,向着农家乐内走去。
进入农家乐后的胡宗宪,第一眼就看到了院子中乌泱泱的一群人。
而在人群中,他也注意到了先前当着他面消失的汉王朱高煦。
这时的朱高煦,也察觉到了胡宗宪的到来。
“胡宗宪,快些来,等你老半天了。”
听着朱高煦对胡宗宪的招呼声,张泊一阵汗颜。
朱高煦脸皮真厚啊。
明明来到后世仅几分钟的时间,他却说老半天了。
而面对朱高煦此等言语,胡宗宪自然不能熟视无睹。
他加快了脚步,来到了张泊跟前。
“胡宗宪,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先前戚继光提到的店家。
随着朱高煦的介绍,胡宗宪也是第一时间就拱手行礼。
趁着这个时间,张泊好好地端详着面前的胡宗宪。
胡宗宪身材并不高大,脸上棱骨分明,面容刚毅,给人一股安心之感。
当然,令张泊更为在意的,是胡宗宪的年龄。
如今胡宗宪不过四十四岁,就已经做到了浙直总督。
如果,不发生历史上那一档子事的话,胡宗宪将来的成就可以说不可限量。
当然了,既然胡宗宪来此,那也就意味着历史上的那件事不会发生。
“胡总督,先行坐下吧。”
因为秦汉两朝的人刚走,所以场上多出来了很多空凳子。
在向张泊表达完感谢后,胡宗宪便坐在了一只矮凳上。
而戚继光与吴承恩也是各自找了一个凳子坐下。
见胡宗宪坐下的朱高煦咧嘴笑道。
“胡宗宪,你现在应该相信戚继光所说的话了吧。”
胡宗宪尴尬地笑了笑。
“汉王殿下,关于先前的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朱高煦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胡宗宪,我可没这么记仇,对了,在我走后,戚继光可曾告知你,此行将你带到后世,是有一件要事你完成。”
“要事?”
“没错,就是......店家你来说。”
朱高煦刚想自己开口,与胡宗宪说明缘由。
但他又怕自己说不明白,于是便扭头瞅向张泊。
见状,张泊也将带胡宗宪来后世的目的直接和盘托出。
“胡总督,我们需要你写一封引荐信,引荐吴承恩去见面嘉靖帝朱厚?。”
“去面见陛下?这是为......店家,不知我可否知道此事的缘由?”
“胡总督,你可知晓,我这后世不仅通向嘉靖三十五年,还通向其他大明朝代?”
胡宗宪点头回应道。
“店家,此事我已知晓。”
“那你对嘉靖帝朱厚?,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了成祖一事,想来也不陌生。
如果让朱棣知道,嘉靖三十五年通向我这食肆,那等待嘉靖帝朱厚?的,恐怕就是一场惨剧。
为了避免将来发生惨绝人寰的情况,永乐一朝的太子朱高炽,于是便打算先行见嘉靖帝朱厚?一面,让他提前准备好认错的准备。”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胡宗宪了然地点点头。
“既然如此,此事包在我身上。
至于引荐理由.......店家,你看我以吴县丞献上新型火器图纸的名义,引荐吴县丞去面见陛下如何?”
对于胡宗宪的提议,张伯摇了摇头。
虽然听上去献上新型火器图纸乃是大功一件,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工匠的地位并不高。
不然,有着一系列发明的宋应星,就不会最高才担任五品官了。
而要想成功面见嘉靖帝朱厚?,得投其所好。
“其实,我早已为胡总督想好了引荐理由。”
“哦?店家,不知为何?”
“胡总督可以以吴县丞乃是得道高人,并且掌握飞天之法为由,引荐吴县丞去面见嘉靖帝朱厚?。”
能够写出《西游记》,足以证明吴承恩对道家理解很深。
让吴承恩伪装个道士不难。
至于飞天之物,热气球就行了。
而且,飞天之物只是见嘉靖的一个幌子,说不定根本用不到,就可以直接将嘉靖拐来后世。
"......"
胡宗宪有些犹豫。
这可是欺君之罪,由不得他不慎重。
KE......
“店家,不知我可否先行见仁宗陛下一面。”
“这自然没问题,你待会便可跟着高煦前往一趟永乐六年。”
“前往永乐六年......”
胡宗宪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抹期待之色。
“不过现在,既然胡总督好不容易来这一趟,不知可有问题需要问询。
张泊的一番话,将胡宗宪拉回了现实。
确实,刚好趁着这次来后世的机会,询问店家一些问题。
不然等下次来到后世,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但是,因为想问的问题实在太多,致使胡宗宪一时呆愣在了原地。
经过了一番考虑,胡宗宪还是将目前对他而言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问了出来。
“店家,既然你身为后世人,那我招降倭寇的计划,不知你可否知晓?”
“此事我确实知晓。
“那不知招降倭寇的计划最终可否成功?”
“这个嘛......胡总督的招降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胡宗宪对招降计划可以说很有信心,而他之所以询问店家,是想进一步确认此事。
结果,谁曾想,店家竟然给了与他预期截然相反的一个答案。
“店家,如今海上的两大倭寇汪直,徐海都有向朝廷投降的意愿,莫不是途中发生了什么变故,才令得招降一事失败?”
“没错,原本汪直的投降事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朝中有人不想让此事进行下去,于是汪直在向胡总督你投降后,还是被斩首示众。”
胡宗宪的眉头深深皱起。
他可是答应汪直投降后确保他的性命,并且,还会给予他官方的身份。
结果,汪直投降后竟被斩首。
一想到自己失信于人,胡宗宪就感觉到心中要些郁结难平。
“至于徐海,则也是与汪直差不多的待遇。”
胡宗宪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尽管朝中不止一人反对他招降倭寇,但是招降倭寇的计划是他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他想通过围剿以及招降倭寇双管齐下,将东南沿海的倭乱平息。
但现在看来,他招降倭寇的计划算是化为了泡影。
“店家,你觉得,如今的我是继续招降倭寇?还是适时做出改变?”
面对着不尽如人意的结局,胡宗宪询问起张泊的看法。
“胡总督,依我来看,你招降倭寇的大方针是没有问题的,仅仅是有一些小问题罢了。
就比如,你应该招降汪直,而不应该招降徐海。
与汪直不同,徐海乃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倭寇。
他曾多次率领倭寇侵扰大明,给大明造成了难以言说的伤害。
如果招降徐海,恐令军民心寒。
至于汪直,他本质是一位商人,他只想开海与明朝做生意。
而且,与徐海不同,他从未主动入侵过大明。
另外,如果运用得当,汪直会给胡总督,给大明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张泊所说的惊喜,指的是汪直那一层海盗身份。
原本,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被明朝旧港宣慰司掌控的。
它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唯一海上通道,是东西方贸易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随着明朝缩边,旧港宣慰司被放弃,马六甲海峡也脱离了明朝的掌控。
到了嘉靖一朝,其更是落入了葡萄牙,西班牙人的手中。
而以嘉靖一朝的海上力量,要想将马六甲海峡纳入明朝的统治范围,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
可如果招降了汪直,那可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