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五年,杭州城。
经过几天的跋涉,戚继光一行人顺利抵达了杭州城外。
“嘿,果然不愧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看起来就极为不凡。”
靖难之役后,朱高煦一直待在应天府。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见到杭州城。
面对着朱高煦的夸奖,戚继光神情微动。
如此巍峨的杭州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年,张士诚在元末时期,重修城垣,扩建护城河,算是奠定了如今大明杭州城的基础。
自大明建立之后,也有过修缮,但动作都不大。
直到去年。
倭寇都打到杭州城下了。
好在当时军民一心,打退了倭寇的进攻。
而在这件事后,杭州城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
不仅加固了城防,还增设了防御敌人的楼台。
这才成为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一想到去年一事,戚继光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今后,他一定不会让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有着后世店家提供的一系列奇物,他势必要将倭患清除!
领着朱高煦一行,朝着杭州城行进的戚继光,在赶路途中,遇到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
原本戚继光是打算直接“超车”的。
但在见到队伍前方一人后,戚继光打消了“超车”的念头。
因为队伍领头之人他认识。
其名为陈可愿,乃是总督帐下幕僚之一。
去年年末,总督命陈可愿与另一位幕僚洲前往日本,去招降倭寇头领汪直。
如今,陈可愿回来,莫不是完成了总督下达的任务,顺利招降到了倭寇头领汪直?
念及至此,戚继光的目光直接落在了陈可愿身后几人的身上。
他发现,陈可愿身后的几人看上去虽然脸生,但是这些人与汪直的年龄都对不上。
而且,戚继光这时又察觉到一件事。
前往日本是陈可愿与蒋洲一同前往的,陈可愿回来了,蒋洲呢?
与此同时,队伍前列的陈可愿也瞧见了骑在马上的戚继光。
“戚将军。”
戚将军......
听到陈可愿的招呼声,他身后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深深地看了眼戚继光。
如果,他所料不差,刚刚陈可愿口中的戚将军,就是浙直总督胡宗宪帐下,与俞大道齐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考虑到父亲与俞大道的仇怨,或许,他此行应该与这位戚继光打好关系。
“敬修(陈可愿),此次日本之行可否顺利。”
“回戚将军,一切顺利,我与蒋洲顺利见到了汪直,并将他妻儿安然无恙的消息告知了他。
汪直表示愿意听从总督命令,但慎重起见,他将洲留在了日本。
为表诚意,他命其子王?护送我返回大明面见总督,这便是直之子王?(áo)。
陈可愿一边说着,一边侧过身子,为戚继光介绍起身后的王?。
随着陈可愿的话音落下,他身后的王?朝着戚继光拱手行礼道。
“王?见过戚将军。”
戚继光对此微微点头。
胡总督招降汪直的想法他也是认同的。
在胡总督执掌浙江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围剿过倭寇。
但倭寇依仗海陆机动性,避实击虚,使明军疲于奔命,所以多次围剿均收效甚微。
在这种环境下,依靠单纯的武力,确实难以清缴倭寇。
而招降汪直,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为汪直这个人,在倭寇中极其特殊。
严格来说,汪直其实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倭寇头领,他更像是一位商人。
早些年,他为了和朝廷做生意,甚至会帮着朝廷平定倭寇。
当然随着平定的倭寇越来越多,汪直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甚至有“海上霸主”之称。
这也造成汪直的势力越来越大。
尽管汪直只想与大明做生意,不想与大明起冲突,但他又无法约束自己的手下。
所以,对目前的朝廷而言,汪直乃是最大的一伙倭寇势力。
而如果,能够成功招降直,不仅能够将最大的威胁清除,还可利用其影响力约束其他倭寇团伙,达到“以贼制贼”的效果。
并且,倭寇之乱已持续了数十年。
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国库大量钱财,拖累了东南的经济。
招抚若成功,那便可迅速平息倭乱,腾出手治理内政。
在这三个好处的加持下,如何处理汪直的问题,显而易见。
“汪直?这名字好生熟悉………………”
当戚继光盘算着汪直一事时,戚继光背后的朱高煦,一声轻声的念叨,吸引了在场之人的目光。
王?眉梢一挑,很是意外地看了朱高煦一眼。
能够跟随在戚继光身后之人,肯定不是普通士卒,怎么可能没有听说过他父亲的名号?
那这人此话又是何含义?
忽地,朱高煦一声惊呼,令得戚继光与陈可愿两伙人马,均被吓了一跳。
“我想起来了,我大明成化年间,似乎是有一位名为汪直的宦官。”
随着朱高煦的话音落下,场上顿时鸦雀无声。
在经过了片刻的愣神后,王激怒目而视朱高煦。
眼前之人的言语,实在太过可恨。
毫不夸张地说,他父亲的名声,整个大明都应该有所耳闻。
但眼前之人,不仅假装不认识。
甚至,还用还用成华年间的宦官汪直侮辱父亲。
几乎已经算是指着父亲的鼻子骂了!
这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这是浙直总督胡总督给他们这一行人的下马威!
当即,王?神色紧细地瞥向身侧的陈可愿。
他想看看,陈可愿会作何解释。
但令王?有些意外的是,陈可愿此时也是一脸惊诧的神情。
陈可愿傻了。
此行,他肩负着总督的重托,与蒋洲一道前往日本,去招降汪直。
招降一事,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小的风险,所以他与蒋洲都不敢大意。
好在,汪直同意了招降的要求,并派人将自己护送回大明面见总督。
原本,此次招降已经可以说完成了九成。
只待王?与总督商谈一番招抚和通商互市事谊的细节,招降一事便可宣告完成。
但是,谁知道半路冒出来这么一个人,竟然嘲讽汪直与成化年间的宦官汪直同名。
尽管王?只是汪直的养子,但这种相当于指着鼻子骂的行为,是个人都无法忍受。
陈可愿微不可察地瞥向王?,然后他的眼神直接与王?那充满怒意的眼神四目相对。
喔嚯,完蛋......
不过,陈可愿好歹也是被胡宗宪派往日本招降汪直之人,心理素质那是没话说。
他第一时间就将目光递向了戚继光。
刚刚说话的壮硕男子,是跟着戚继光戚将军的。
想来应该是戚将军的下属。
现在只需要让戚继光的这位下属,同王?道歉一番,或许可以揭过此事。
以戚继光的头脑,他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感受到陈可愿的目光,戚继光也清楚地知道,现在局势有些不太妙。
原本招揽汪直,问题不大。
但是,因为汉王殿下的一番话,此事恐怕会突生波折。
尽管突生波折,甚至谈判失败,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都不算什么。
因为有着后世店家提供的一系列奇物,解决倭乱那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如果依照胡总督的办法,显然能够更快地解决倭乱一事。
所以,此事不容有失!
但他又不能责罚汉王。
心念流转之间,戚继光瞬间做出了决定。
还是他自己帮汉王道歉吧。
戚继光正欲开口,他身后就传来了朱高燧的声音。
“二哥,你在说什么啊,那汪直是成化年间的,现在是嘉靖三十五年,距离成化时期有近百年之久!”
“哦哦,实在不好意思,我一听到汪直,便不由自主地联想那位汪直。”
尽管现在的王?很不开心,但是朱高煦都已经明确地道歉了,那他也只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主要是他此行肩负着一件极为重要的任务。
如果此行顺利,不久之后父亲便可以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与大明做生意。
这也是父亲一直希望的事情。
所以,尽管大明有打脸的嫌疑。
但能不节外生枝,最好就不节外生枝。
因此,面对着朱高煦的道歉,王?摆了摆手。
“陈使,不知现在我们可以继续出发,去面见胡总督了吗?”
见王?并未计较此事,陈可愿忙说道。
“这是自然。”
在向戚继光拱手示意后,陈可愿领着王?朝杭州城继续前行。
面对这此等状况,戚继光倒是没有继续赶路。
因为他面见胡总督,除了将他这段时间的经历告知胡总督外,他还要将胡总督带去后世一趟。
如果他先行一步见到胡总督,并将胡总督带往后世,那陈可愿一行人就要干等了。
所以,为了不耽误事情,他还是等胡总督先行解决汪直之事吧。
“戚继光,刚刚提到的汪直不知是何许人?”
当戚继光望着陈可愿一行人离开之际,他身后的朱高煦好奇地上前询问道。
“回汉王殿下,这位汪直乃是盘踞在日本的一位倭寇头目。”
“倭寇头目?”
朱高煦立马知道为什么史书上只记载了那位成化年间的汪直了。
这位嘉靖三十五年的汪直,仅仅是一位倭寇头目,这属实上不得台面。
他蓦然觉得自己有点亏。
“说起来,为何你们要对一位倭寇头目有如此礼遇?”
朱高煦很不开心地问道。
什么时候,倭寇头目都能骑到他大明的头上拉屎了?
面对着朱高煦的问题,戚继光将胡宗宪的打算,告知了朱高煦。
“嗯......如果这么说,倒也合情合理。”
朱高煦默默地点了点头。
但是紧接着,他又摇了摇头。
这事情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复杂。
之后怎么处理这位汪直,是胡宗宪以及老大的事,他想这么多干嘛?
对他而言,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见到浙直总督胡宗宪。
“既然这样,那戚继光,我们继续出发,去面见胡宗宪吧。”
“是,汉王殿下。”
一个时辰后,总督府。
浙直总督胡宗宪刚刚送走了先前与戚继光碰面的王?一行。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
目前看来,事情正朝着他希望的那面发展。
如果汪直能够成功投降,那就意味着对大明威胁最大的一股势力土崩瓦解。
并且,他还可以通往汪直,达到以贼制贼的效果。
不仅可以让汪直也加入到打击倭寇的行动中来,还可以凭借直提供的情报,打击其他倭寇。
此举既可以省时省力地消灭倭寇,也可以有效地大幅降低明军伤亡。
想到这,胡宗宪长舒一口气。
现在,只需要等汪直之子王?返回日本,将自己的诚意带给汪直了。
相信,在自己的这番诚意之下,汪直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在胡宗宪想着汪直之事的时候,忽地有士卒一路小跑,来到胡宗宪的跟前。
“禀总督,戚继光戚将军求见。”
嗯?戚继光来了?
尽管戚继光来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才一年的时间,但在这一年的时间中,戚继光政绩斐然,并且多次为他献上抗倭计策。
所以,他对戚继光很是看重。
因此,在他一再请求下,陛下将戚继光升任为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事宜。
如果不是因为重要的事情,戚继光按理来说是不会离开自己的驻地的。
FIFA......
“让戚继光进来吧。”
随着士卒的退去,不多时,戚继光领着吴承恩三人,来到了胡宗宪的跟前。
这时胡宗宪猛地发现,除了戚继光,其余三人他均是不认识。
不过,他倒是并未在此事上纠结。
既然戚继光将这几人带来,那肯定是有其用意的。
“戚继光见过总督。”
“元敬(戚继光),你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戚继光直接拿出一只锦盒,双手奉上道。
“总督,我有一物要献。”
锦盒里放着的,自然是先前吴承恩所献的图纸。
只不过,戚继光觉得,将这些珍贵的图纸,放在背包里,实在是太埋汰了,于是他便准备了一只锦盒,将这些图纸妥善保存。
见到戚继光手捧锦盒,胡宗宪几步之间,来到了戚继光的身前,从戚继光的手中接过锦盒后打开。
仅观看了几息的功夫,胡宗宪便神色一变。
“元敬,这.......这是从何处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