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邺城。
邺城地处河北平原南端,北控幽燕,南扼中原,西依太行,东连齐鲁,是兵家必争之地。
与许昌易攻难守相比,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邺城显然更适合作为行政中心。
因而,自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之后,邺城便取代了许昌,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
而经过这些年曹操的苦心经营,邺城的城市规模较之袁绍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人口有数十万之巨,甚至已经隐隐有了超越雒阳的势头。
邺城的街道上。
初春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邺城仍笼罩在一片节日的余韵中,朱墙灰瓦间点缀着残留的红绸和彩灯,诉说着新岁的喜庆。
“李小娘子,这里就是曹操的大本营了吗,明明过完年没多久,怎么就如此冷清,一点都看不出‘都城”该有的热闹繁华。”
背着背包的朱高煦,环顾四周的街景,对着正在前往行走的李清照说道。
李清照苦笑着摇了摇头。
与宋,明两朝相比,如今人口仅三四十万的邺城确实算不得什么大城。
RE......
不知为何,今日的邺城较之她先前来的两次,确实是冷清得多。
问题是建安十五年的东汉刚刚过完年,不应该如此冷清啊。
在李清照思考着原因的同时,路边小摊上两人的交谈声传到了她的耳中。
“你听说吗,邺城西北方向,漳水之侧的铜雀台,玉龙台,金凤台终于建成了。”
“这是自然,我还了解到今日正逢落成大典,丞相与众文武百官会于铜雀台上设宴庆贺。”
“我说今日邺城为何这般冷清,敢情是因为此事,我都想去凑个热闹了。”
“同去同去。”
两人的谈话声一字不落地落入到李清照三人的耳中。
对李清照而言,铜雀台可谓是太熟了。
因为自古以来,都不乏有关铜雀台的名篇。
前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
后有唐朝诗人杜牧所作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北宋时期,与欧阳文忠公齐名的梅尧臣也留下了“峨峨铜雀台,其下遗瓦砾”的名句。
谁曾想,她来得竟然这般凑巧,刚好遇到铜雀台建成。
此时朱高煦的脸上,也流露出一抹兴致盎然的神情。
熟读《三国演义》的他可是知道,这次曹操大宴铜雀台乃是一次盛会,几乎一大半的五子良将与八虎骑都来了。
那他肯定也要过去凑凑热闹。
“李小娘子,要不,我们先行前往铜雀台那一观?”
虽然李清照也想过去看看传说中的铜雀台是何等模样,但是她明白,现在应该以正事为主。
“奴就不前往了,高煦高燧你们前去就好。”
“这......”
“放心,现在如身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况且,有危险的话,还能直接前往后世。”
“行吧,李小娘子,就依你所言,有什么情况,直接对讲机联系,我与老三会第一时间赶来的。”
邺城西北角,漳河边上,矗立着三座高台。
位于中央的是铜雀台,铜雀台左侧是玉龙台,右侧是金凤台,各高十丈,上面各有两桥相通,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在漳河的另一边,正聚集着一大群吃瓜群众。
虽然距离太远,啥也看不清,但是百姓们依然在驻足观望,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而在这群百姓中,有两人不一样。
其正是刚刚来此的朱高煦与朱高燧。
从各自的背包里拿出望远镜后,兄弟俩便朝着铜雀台方向望去。
“二哥,那头戴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的就是曹操吧?”
面对着自家老三的问题,朱高煦翻了个白眼。
这不是废话吗?
“老三,那肯定是曹操啊,不然你觉得,如今的邺城,有谁能够坐在那个位置。
“说的也是,不过,好像除了曹操,我就不认识其他人了,二哥,你呢?”
“这个嘛......”
看着铜雀台下一众出场的武将,朱高煦也两眼一抹黑。
虽然书中明确写了,曹氏宗族穿红衣,其余武将穿绿衣。
如果他能够在盛会开始前来到这里,那他自然能够在老三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但是,他们来此的时候,铜雀台的盛会已经开始了。
因而,即使他知道具体的出场顺序,也无法确定对应的人是谁。
“二哥,他们怎么自己打起来了?”
朱高燧的一声惊呼,将朱高煦的思绪拉回现实。
“老三,让你平日里多读点书,你不读,现在就看不懂了吧。”
朱高燧的目光从望远镜移开,满脸疑问地看着自家二哥。
毫不夸张地说,在他们三兄弟中,就二哥书读得最少。
结果,二哥竟然反咬一口说他读得书最少。
犹豫片刻,朱高燧决定不就此事进行辩驳。
一旦他与二哥进行辩驳,最后一定是他被揍收尾。
况且,他也想尽快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哥,快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见朱高燧如此急切,朱高煦也开始了慢慢讲述。
“按照书中所言,今日铜雀台盛会有一个关键性的节目,是武将比射。
武将总共被分为两队,穿红衣的是曹氏宗族,像曹洪,曹休之类,穿绿衣的,是其余将领,张?,徐晃就在此列。
场上有一个箭垛,谁能射中箭垛红心,谁就能拿到挂在杨柳树下的那件西川红锦战袍。
你也知道,刚刚我提到的那些人,没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们均射中靶心。
然后徐晃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射箭,将挂着红锦战袍的柳枝射断,拿到了战袍。
然后许褚不乐意了,就和徐晃打了起来。
你刚刚看到打架的那两人,就是许褚与徐晃。”
作为熟读《三国演义》的朱高煦,如数家珍一般与朱高燧讲述着书中的情节。
这下子,朱高燧也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他继续用望远镜观看起铜雀台那边的动向。
“咦,二哥,曹操动了。”
“肯定啊,曹操再不站出来,许褚与徐晃就真要打起来了。”
此时的曹操,还不知他正在被漳河对面的明朝兄弟俩议论着。
从身后胡床上站起的曹操,脸上洋溢着笑意来到了铜雀台的边上。
刚刚发生的一切,他都尽收眼底。
他手下的这些将领,毫无疑问,没有一个是庸才,全都正中靶心。
既然如此,那就势必要大赏特赏。
曹操伸出手,示意下方高声贺彩的士兵们安静下来。
待场面安静下来后,曹操朗声道。
“众将武艺精良,各赐蜀锦一匹。”
下方一众叫得上名字的将领异口同声地说道。
“谢丞相。”
比射一事宣告完结,曹操也命文武百官依次落座,宴会正式开始。
“二哥,真没意思,一会就结束了。”
朱高燧啧了喷嘴,将望远镜放下。
“别急,待会曹操还会吹牛呢。”
朱高煦倒是乐此不疲地看着这一幕。
亲身经历书中的场景,想想都甚是有趣。
“行吧。”
朱高燧解下身后的背包,从包里拿出一块压缩饼干。
铜雀台上的宴会看上去还要持续好一会。
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随着宴会的展开,曹操的目光移向了左侧文官一列。
“武将既以骑射为乐,足显威勇,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记一时之胜事?”
众文官皆起身称是。
仅仅过去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十八九岁年轻人将一匹写着字的绢布送了上来。
曹操满意地望着年轻人退下的背影,将手中的绢布张开,开始细细品读。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随着曹操的品读,他情不自禁朗读出声。
此时,曹操脸上的满意神色溢于言表。
献上这《铜雀台赋》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疼爱的四子曹植所写。
即使是曹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位四子的才学,远在他之上。
这时,又有一位二十三四岁左右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将写好的绢布恭敬呈上。
曹操有些意犹未尽地收起先前曹植的绢布,拿过刚刚被放在案几上的?帛。
不过,肉眼可见的,曹操脸上洋溢着笑容,但是远没有先前看到曹植时那般欣喜。
大概过了十几息的时间,曹操将手中的绢布收起。
虽然二子曹丕写出的作品确实称得上佳作,但是与才华横溢的四子曹植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不多时,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也上前进献诗章。
曹操看完后,脸上脸上的笑容更甚。
不得不说,文官一起来还是有一手的。
他笑着站起身,朝着文官那一方称赞道。
“诸公佳作,才华横溢,妙笔生花,过誉了。”
将手中绢布放下,曹操拿起案几上的一只白玉杯,走到文武百官中央。
“我本愚陋之人,始举孝廉。后来,天下大乱,我在家乡构筑房舍,本想以此离世避祸,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此度日,等待天下太平......”
曹操话说到一半,朝着文武百官敬了一杯酒。
文武百官见状,也是立马端起案几上的酒樽开始饮酒。
喝完酒后,曹操将白玉杯放回案几,开始追忆以往的峥嵘岁月。
“不想朝廷征我从军,封为典军校尉,自此告别以往闲散生活,替国家效力,征讨四方贼寇。
起初我之愿望,是死后在墓碑上题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然而......”
似乎是在回忆以前的自己一般,曹操话说到这便猛地一顿,但是紧接着又再度开口道。
“自从剿黄巾始,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终于荡平天下,威加四海。
如今我已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到极点,复有何哉?”
在曹操慷慨陈词的时候,漳河边上,咀嚼着压缩饼干的朱高燧向一旁的朱高煦问道。
“二哥,我看曹操说话说得慷慨激昂,他在说啥?”
“刚刚不是有一群人拿着绢布给曹操吗,那是在吹嘘曹操的功绩,甚至想要让曹操跨出那一步。
不过,目前曹操还在拉扯。”
虽然朱高煦听不到曹操的言语,但是作为几乎已经能够将《三国演义》倒背如流的他,曹操嘴巴一张,对应的话语就出现了朱高煦的脑海中。
所以,看出曹操说得什么,对朱高煦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回忆了一番往昔的峥嵘岁月后,曹操收起了先前的笑容,有些惆怅地仰望天空。
“如国家无我一人,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有人见我权重,妄相猜度,疑我有异心,此大谬也!
然而,欲使我交出兵权,封侯归国,实不可行。
诚恐为奸徒所害,我败则国家危,天下必定大乱。
我岂能慕虚名而招大祸?此番苦心,诸公未必能知啊!”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曹操明白,如今的自己已经和过去的自己渐行渐远了。
曾经的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借着献刀的名义想要刺杀董卓,可惜刺杀失败,只能逃回乡里。
逃回乡里后,他依然并未放弃匡扶汉室,而是发布讨董檄文,号召十八路诸侯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可是,十八路诸侯看似势大,逼得董卓逃亡长安。
但诸侯内部人心各异,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董卓的存在。
最终,还未成功,讨董联盟便宣告解散。
从那时起,他就明白,可能匡扶汉室仅仅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
于是他便开始为自己而战。
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一路走来,他已经成为了大汉的丞相。
虽说现在的他确实可以匡扶汉室,但是......
这是不可能的事!
作为前车之鉴的霍光,遭遇犹在眼前。
即使是能够废立皇帝的权臣霍光,在死后都免不了身死族灭。
所以权臣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而他的身上背负着很多人的性命。
曹氏,夏侯氏……………
为了这些跟着他的人,为了不重蹈霍光的覆辙,他势必要走上那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