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不会真喜欢上我了吧。”
杨树突然靠近,眼底有着一抹旁人无法演绎出来的深情。
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整治知雨琪。
果不其然,知雨琪在面对杨树的攻势,一时间方寸大乱,脸蛋都升起了一抹...
湖边的夜风带着水汽,轻轻拂过脸颊时,像是一句未说出口的安慰。摄像机静静地立在三脚架上,红灯微闪,镜头里是整片星空倒映在湖面的模样??碎银般波动,又温柔得不忍惊扰。
我靠在傅沉舟肩上,听见他呼吸的节奏与风声、水声渐渐合拍。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仿佛怕一开口,就会打破这来之不易的真实。
“你说,”我终于轻声道,“如果当初我们没做《心动重启》,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他笑了笑,声音低得几乎融进夜色:“可能我还是那个‘高冷深情男嘉宾’的人设代言人,每年参加恋综十周年纪念直播,说着‘遗憾但无悔’的套话;而你,大概还在写那些被平台审核八遍才敢发布的通稿,标题叫《从幕后到台前:一位制作人的十年沉浮》。”
我也笑了,可笑中带点涩意:“听起来……挺体面的。”
“也挺假的。”他转头看我,眼神清亮,“体面的背后,是我们把自己一层层剥掉,换来的安稳。可那样的安稳,不是活着,是苟延残喘。”
远处传来一声鸟鸣,划破寂静。湖面微微荡漾,星影碎裂又重聚。
我想起许念昨天发来的消息:【今天有个女孩来疗愈中心做志愿者,她说她是因为看了我的访谈,才鼓起勇气去做了心理评估。原来一句话,真的能救一个人。】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坚持的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理想,而是无数个“一句话”的累积??给沉默者以出口,给受伤者以见证,给迷路的人一点微光。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言发来的群聊截图。某位曾因在综艺中情绪崩溃被全网嘲为“戏精”的艺人,在社交平台公开宣布成立心理健康公益基金,并附文:“我不再害怕别人说我‘太敏感’,因为我知道,敏感不是弱点,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评论区一片暖意:
> “你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前也哭了。”
> “谢谢你替我们这些不敢发声的人站出来。”
> “原来脆弱也可以成为力量。”
苏言回了条语音,语气难得轻松:“咱们掀起的这场‘真实风暴’,已经开始自我繁殖了。”
我望着湖面,喃喃道:“这不是我们的功劳,是我们终于允许真实存在了。”
傅沉舟点头:“以前的规则是??你要够激烈、够戏剧、够反转,才能被记住。现在有人开始相信,安静地流泪、平淡地说出‘我很累’,也同样值得被看见。”
“可代价呢?”我问,“服务器还在被攻击,昨天又有两家合作品牌临时撤资。有人说我们‘站着道德高地圈钱’,还有人翻出你大学时期参加辩论赛的照片,说你当年讲过‘舆论即真相’,现在却反噬自己。”
他并不意外:“他们不懂,真正的转变,往往始于自我否定。我曾经真的相信流量即真理,收视率就是观众的心声。但现在我知道,那只是被剪辑过的回音壁。”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就像许念说的,世界从未给我们安全开口的空间。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建这个空间??哪怕它小得只能容下一个人坐下来说一句真话。”
凌晨两点,我们收拾设备准备离开。临走前,我回头看了眼湖面。星空依旧,镜头还开着,记录着这片无人欣赏的美。
或许有些事,本就不需要观众。
回到市区已是清晨。工作室楼下停着一辆陌生的黑色轿车,车窗贴膜深黑,看不清里面。我和傅沉舟对视一眼,都没说话,但脚步不自觉放慢。
刚进门,前台小陈就冲我们招手:“林姐,有份快递,没留寄件人。”
包裹不大,用牛皮纸仔细包好,上面只写着一行打印字:**“给还记得名字的人。”**
我戴上手套拆开??是一本旧相册。
翻开第一页,我的心猛地一沉。
那是九年前,《心动信号》第一季海选现场的照片。泛黄的纸页上,年轻的我穿着白衬衫,站在走廊尽头,正低头整理资料。而在另一张抓拍里,傅沉舟站在玻璃屋内,神情冷峻,身边站着一个女人??程雨柔。
她当时是节目组最年轻的执行导演,也是唯一反对“情感冲突最大化”剪辑理念的人。她在第二季结束后突然离职,传闻说是精神崩溃住进了疗养院。此后多年,再无音讯。
而这本相册里的照片,全是她偷偷拍摄的幕后瞬间:
- 我躲在休息室角落吃止痛药,脸上汗水涔涔;
- 傅沉舟在录制间隙蹲在地上系鞋带,肩膀微微颤抖;
- 一位女嘉宾在洗手间呕吐后对着镜子练习微笑;
- 导演组开会时白板上写着:“本周目标:制造三组误会,引爆一次争吵。”
每张照片背后都有她的笔迹,简短却锋利:
> “他们在疼。”
> “没有人问他们要不要这样。”
> “我们不是在做节目,是在消费痛苦。”
最后一页夹着一封信。
信纸已经发脆,字迹却依然清晰:
> **晚舟、沉舟:**
> 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无法亲自交给你们了。
> 我曾在黑暗中挣扎太久,直到意识到,唯一能照亮它的,是把真相说出来。
> 这些年,我一直保存着这些照片,也记录了许多你们不知道的事??比如某些剪辑指令来自外部资本直接干预;比如部分嘉宾的心理评估报告被篡改以符合“人设需求”;比如那一晚,你母亲病房外的记者,是有人付费安排的。
> 我曾试图举报,却被诊断为“妄想症”,强制住院三个月。出院后,我失去了工作,朋友疏远我,家人劝我闭嘴。
> 但我没有烧掉这些证据。
> 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继续走下去。
> 现在,我看到了你们做的事。
> 你们做到了我没勇气完成的事。
> 所以,请替我走得更远一点。
> 别让真实再次被埋葬。
>
> ??程雨柔**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的手在抖。
傅沉舟沉默许久,低声问:“她现在在哪?”
我翻过信纸,背面有一行小字:**“青山疗养院,三楼东区,房间号307。”**
当天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郊区的青山疗养院。导航显示这里曾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三年前改制为民办心理康复中心,但仍保留部分封闭式管理区域。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李的心理医生,五十岁上下,戴着金丝眼镜,语气温和却不轻易透露信息。
“程雨柔女士确实住在这里,但她已经很久不愿见外人了。”她说,“过去几年,有不少媒体想采访她,都被她拒绝。她说,不想再成为别人故事里的素材。”
“我们不是来消费她的。”我说,“她是我们的前辈,也是最早看清这一切的人。”
李医生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忽然问:“你知道她为什么选择住在这里吗?”
我摇头。
“因为她不想被‘治好’。”李医生轻声道,“她说,如果她变得‘正常’了,就会忘记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事。所以她主动保留了一些症状,比如偶尔的幻听、失眠、情绪波动……她把这些当作提醒自己的代价。”
我的心狠狠揪了一下。
最终,在医生的陪同下,我们被允许进入探视区。
推开307房门的瞬间,阳光正斜斜洒在窗台上。一个瘦削的女人坐在轮椅上,背对着我们,手里握着一支铅笔,在纸上缓慢描画。
听到动静,她缓缓转过头。
九年不见,她的面容苍老了许多,眼角布满细纹,头发灰白参半。可那双眼睛,依旧清澈锐利,像能穿透一切伪装。
“你们来了。”她声音沙哑,却带着笑意,“比我想象中早。”
我鼻子一酸,几乎说不出话。
“不用道歉。”她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你们没义务替我扛下一切。但现在你们做了,我就该把剩下的拼图交给你们。”
她指了指床底的一个铁盒:“里面有两份录音,一段是当年资本方代表与制片主任的通话记录,提到‘必须让林晚舟显得冷漠,否则人设不立体’;另一段,是某位高层在内部会议上说:‘观众不爱看平淡的爱情,我们要给他们想要的狗血。’”
傅沉舟蹲下身取出铁盒,手指微微发颤。
“还有……”程雨柔望向窗外,“你们知道为什么《心动信号》最初的策划案叫《镜屋》吗?”
我们摇头。
“因为创始人想做的,本是一个让人直面自我的实验空间??没有剪辑,没有剧本,只有真实的互动和成长。可上线前两个月,投资方介入,改名为《心动信号》,并加入了‘心动配对机制’、‘淘汰制’、‘情感悬念’等商业元素。”
她苦笑:“理想被包装成了商品,而我们都成了推销员。”
离开疗养院时,天已渐暗。车内一片沉默,只有铁盒放在后座,像一块沉重的碑石。
周言在群里发消息:【刚刚收到消息,国家广电总局正在起草《真人秀节目伦理审查指南》,初步意见包括:禁止诱导性剪辑、要求心理评估备案、设立第三方观察员制度。】
苏言回复:【程雨柔的名字,应该出现在这份指南的序言里。】
我没有说话,只是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真实不是英雄主义,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无数次想要闭嘴的时刻,依然选择了开口。”**
当晚,我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启动“镜屋计划”??以原始策划案为基础,打造一档完全去剧本化、无剪辑干预的沉浸式情感观察节目。所有影像将实时直播,观众不再是“上帝视角”,而是“共情参与者”。
我们邀请程雨柔担任顾问,尽管她无法亲临现场,但通过远程连线参与每一场讨论。
一个月后,“镜屋”首期测试上线。
地点是一座远离城市的山间木屋,六位素人嘉宾入住,没有任何任务设定,只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台全天候运行的摄像机。
第一天,他们彼此试探,沉默居多。
第三天,有人夜里起床喝水,发现另一位嘉宾坐在阳台哭,便默默递上毛巾。
第五天,两人谈起童年创伤,谈到凌晨三点,没人打断。
第七天,一位男性嘉宾坦白自己曾因抑郁尝试自杀,房间陷入长久沉默,然后所有人起身拥抱他。
弹幕前所未有地安静。
随后慢慢浮现一行行文字:
> “原来人可以这样相处。”
> “我第一次觉得,电视里的温暖,可能是真的。”
> “我也想活得这么诚实。”
评分9.9,创纪录。
而最让我们动容的是,许念在朋友圈转发视频,并写道:【这是我第一次觉得,镜头不再是一种侵犯,而是一种陪伴。】
然而,风暴再度袭来。
某境外媒体发布文章,称“镜屋”涉嫌违反隐私保护法,质疑其“未经充分知情同意进行全程监控”。紧接着,国内部分法律学者发声支持,认为节目边界模糊,可能存在伦理风险。
压力之下,我们暂停直播,公开所有签署的知情协议,并邀请法学专家、心理学家组成独立监督委员会,重新设计 consent 流程??每位参与者入住前需经历三天心理评估与法律说明,随时可退出,且有权决定哪些片段可公开。
我们还增设“静音时段”??每晚十点至次日七点,自动关闭非必要摄像头,仅保留安全监测功能。
调整后的“镜屋2.0”重启,口碑反而更高。
一位参与嘉宾说:“正是因为你们尊重我们的界限,我才敢真正放松下来。”
与此同时,程雨柔的身体状况恶化。
最后一次视频会议中,她虚弱地笑着说:“我快走完了。但你们还在路上,这就够了。”
三天后,她安详离世。
我们在微博发布讣告,仅写了一句:**“她曾独自守护真相,如今,请让我们替她点亮更多的灯。”**
thousands 条留言涌来:
> “程雨柔,这个名字值得被记住。”
> “谢谢你们让她的一生没有白白燃烧。”
> “我会告诉我的孩子,曾经有人为了真实,付出了全部。”
她的葬礼很简单,只有我们三人到场。墓碑上刻着她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
**“当沉默成为常态,开口就是反抗。”**
那天回来的路上,傅沉舟突然说:“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想想?我们一直在往前冲,可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望着车窗外飞逝的街景,轻声回答:“我想,是一个不需要‘勇敢’才能说真话的世界。在那里,诚实不是壮举,而是日常;倾听不是施舍,而是本能。”
他点点头:“那样的世界,一定也有湖,有星空,有两个人坐着,什么都不说,也很安心。”
几个月后,《静音》再版,新增章节收录了程雨柔的遗书与部分照片。许念在签售会上说:“这本书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所有曾经不敢说话的人。”
而“镜屋”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探讨“真实与媒介的关系”;
多家电视台推出“无剪辑实验节目”;
甚至有情侣专程来到当初我们拍摄的湖边,架起相机,记录他们的对话,只为体验“不被修饰的相处”。
某天深夜,我翻看网友上传的“镜屋模仿视频”,其中一个画面让我停下??一对老夫妻坐在院子里,老太太织毛衣,老头儿读报纸,偶尔抬头笑一句:“今天菜买贵啦。”
没有戏剧,没有冲突,只有岁月静好。
弹幕飘过:
> “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 “我想变成这样的人。”
> “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平静。”
我关掉手机,走到阳台上。
城市灯火如星河落地,喧嚣仍在,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改变。
傅沉舟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茶。
“累吗?”他问。
“累。”我笑,“但值得。”
他握住我的手,温度真实。
远处,一轮明月升起,照在湖面,也照进心里。
我们什么都没说,就这样站着,任时间流淌。
就像那晚一样,镜头仍在运转,记录着无声的胜利??
不是打败了谁,
不是赢得了多少掌声,
而是终于,
有人愿意相信:
**平凡的真实,本身就足够动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重回1982小渔村
让你代管废材班,怎么成武神殿了
权力巅峰
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阴影帝国
洛杉矶之狼
重生从1993开始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半岛小行星
人生副本游戏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