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6章 一起睡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树,你们今天晚上吃的什么呀?”小徐软糯糯的声音从手机里传了出来,少女的性子就是古灵精怪的类型。
不开心了就会很冷,开心的时候又会很甜。
她懒洋洋的趴窝在帐篷里,整个人显得都很开心。
...
雨水顺着天台边缘滴落,像断了线的珠子敲打着下方的铁皮遮雨棚。我和傅沉舟并肩坐着,脚边是那台从不离身的便携摄像机,镜头盖半开,红灯微弱地闪烁,仿佛在呼吸。
“你知道吗?”我轻声说,“昨晚我又梦到那个场景了??站在《心动信号》第一季的玻璃屋外,穿着白裙子,对着镜头微笑。可这次不一样,我没有走进去。”
傅沉舟侧头看我,眼神温柔得像是能融化整座城市的喧嚣。“所以你是真的放下了。”
“不是放下,”我摇头,“是终于看清了。从前我以为,只要站进那束光里,就能被看见;后来才明白,那束光从来不是为了照亮我,而是为了把我变成商品标价出售。”
他没说话,只是把奶茶往我这边挪了挪,怕凉了。
手机在这时震动了一下。是周言发来的消息:【许念接受了心理访谈邀请,愿意公开讲述她退出娱乐圈后的生活。她说,想为那些‘不敢说话’的人留一段声音。】
我盯着那条信息看了很久,指尖轻轻划过屏幕。许念的名字像一枚轻轻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我心里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五年前,她是恋综史上最沉默的存在;如今,她的安静却成了最有力的语言。
“我们得陪她走完这一步。”我把手机递给他看,“不能让她一个人面对镜头。”
“当然。”他点头,“但这次,我们要换种拍法??不再让观众‘窥视’她的伤痛,而是邀请他们‘共感’她的成长。”
我笑了。这就是我们的新规则:不消费痛苦,只传递力量。
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前往郊区的心理疗愈中心。许念住在那里已有两年,每周接受三次认知行为治疗,同时参与艺术表达小组。她画了很多画,全是关于“门”的意象??紧闭的、虚掩的、敞开的、燃烧的。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这是她在重建自我边界的表现。
拍摄开始前,苏言特意关掉了所有补光灯。“自然光就够了。”她说,“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情绪流动,不是戏剧化的光影效果。”
许念坐在窗边的藤椅上,阳光洒在她脸上,斑驳而柔和。她穿了一件浅灰色毛衣,袖口有些起球,但她不在乎。她捧着一杯热茶,手指微微颤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习惯性地压抑情绪太久,连放松都变得生疏。
“第一次接受采访……还是对着镜头。”她笑了笑,声音很轻,却清晰,“其实我还是害怕。怕说错话,怕被人解读成另一种样子。但我想试试,如果这一次,我不是‘节目里的许念’,只是‘许念本人’,会不会有人愿意听我说完一句话,而不急于下结论?”
镜头静静凝视着她,没有打断,没有催促。
她缓缓讲起童年:母亲总要求她“做个懂事的孩子”,父亲常年出差,家里安静得像一座博物馆。学校里,她因口吃被同学模仿取笑,老师却说:“你声音太小,别人听不清是你不对。”每一次试图表达,换来的都是否定。久而久之,她学会了用沉默保护自己。
“参加恋综那天,我以为换个环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可一进录制现场,我就发现,那里更不需要真实的我。他们要的是反应、冲突、情感爆发点。我不哭不闹,不争不抢,就成了‘无效存在’。”
弹幕悄然浮现:
> “她不是无效,是我们太功利。”
> “原来有些人沉默,是因为世界从未给过他们安全开口的空间。”
> “对不起,当年我在弹幕里写过‘这人干嘛来的’。”
当她谈到退圈后的抑郁期,整整三个月躺在床上无法起身,靠画画和写日记维持意识清醒时,苏言悄悄调低了麦克风灵敏度,避免环境音干扰她脆弱的声音节奏。
“最难熬的不是孤独,”她说,“是连孤独都不敢承认。你会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是不是我根本不值得被爱?直到遇见现在的心理医生,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可以慢慢说,我不急。’那一刻,我才第一次觉得,有人真的在等我,而不是等着我表演。”
拍摄结束时,已是黄昏。许念主动走到镜头前,轻轻说了句:“谢谢你来看我,不是作为嘉宾,而是作为一个人。”
我们没有剪辑,当晚就发布了原始素材片段,并附上一行字:【这不是故事,这是生活本身的样子。】
一夜之间,#许念 三个字冲上热搜榜首。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没有嘲讽,没有猎奇,只有铺天盖地的共鸣:
> “我也曾以为不开口就不会受伤。”
> “今天鼓起勇气跟老板提了调岗申请,因为我看到了许念的眼神。”
> “妈妈问我为什么哭,我说:有人替我说出了我一直说不出的话。”
与此同时,《心动重启》第八期播出,迎来最大争议??一位女嘉宾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曾在上档期节目被导演组刻意隐瞒病情以制造“情绪剧烈波动”的看点。
节目组原计划将这一段剪成“惊人坦白夜”,煽情配乐加慢镜头特写。但我们坚持介入,提出必须由嘉宾自主决定讲述方式与节奏。最终呈现的画面极为克制:她坐在阳台上,风吹乱了头发,语气平静如常:“我不是疯子,我只是生病了。而病不该成为娱乐素材。”
国家心理健康协会随即发表声明,呼吁行业建立“心理安全评估机制”,禁止将精神疾病症状用于节目效果营造。多家平台紧急修改审片标准,删除涉及心理疾患的夸张剪辑桥段。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三天后,某权威娱乐媒体发布深度调查报道,标题赫然写着:《“真实影像计划”背后的资本游戏?》文章指控我们接受境外非政府组织资助,借“反剪辑”之名推行文化渗透,甚至暗示傅沉舟早年留学经历存有政治风险。
舆论瞬间分裂。支持者怒斥其颠倒黑白,反对者则翻出我们早期节目的收视数据,质问:“你们当初不也靠流量活下来的吗?现在立什么清高牌坊?”
压力再度袭来,工作室接连收到匿名恐吓邮件,服务器遭遇三次DDoS攻击,两名实习生家属接到骚扰电话。
某个深夜,我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证据链,准备回应质疑。窗外雷声滚滚,暴雨倾盆。手机再次响起,是陌生号码。
我犹豫片刻,接通。
“林晚舟。”对方是个低沉的男声,带着机械变音,“你以为你们赢了吗?你们不过掀开了一块砖,底下全是腐土。再挖下去,坟墓也会塌。”
我没说话。
“收手吧。否则下一个曝光的,就不只是节目黑幕了。比如……傅沉舟父亲当年投资失败的真实原因?或者你母亲住院期间,为何恰好有记者蹲守病房门口?”
血液瞬间冻结。
这些事,从未公开。
“你们已经得到了名声,得到了掌声,甚至改变了规则。”他继续说,“够了。见好就收,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电话挂断。
我坐在黑暗中,听着雨打玻璃的声音,久久未动。
第二天早上,三人齐聚会议室。我把录音播放了一遍,然后推过去一份文件??过去九年来所有可疑事件的时间轴梳理:母亲住院同期爆出“林晚舟冷血弃养”新闻;傅父破产案爆发前三天,某财经博主突然深挖其海外账户;甚至许念退圈声明发布当日,就有水军同步炒作“抑郁症艺人不适合公众形象”。
“这不是巧合。”周言咬牙,“有人一直在系统性地监控、干预、压制任何可能挑战主流叙事的人。”
苏言翻着资料,脸色苍白:“而且他们掌握的信息层级极高……至少有内部信源。”
傅沉舟沉默良久,忽然开口:“我知道是谁。”
我们都看向他。
“三年前,我拒绝了一个项目。”他说,“一家跨国传媒集团想收购《心动信号》IP全球版权,条件是保留原有制作团队??包括那些靠制造冲突起家的导演。我否决了。当时对方代表只说了一句:‘你会为今天的决定付出代价。’”
空气凝固。
“他们不是怕我们揭露真相。”我缓缓站起身,“他们是怕真相形成连锁反应。一旦观众觉醒,整个依赖虚假情绪变现的产业链都会崩塌。”
“那就让它崩。”苏言猛地合上笔记本,“我们不是为了打败谁而做这件事,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再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
当天下午,我们在微博发布长文《致操纵者的一封公开信》:
> “你们威胁我们,说要揭开过去的伤疤。
>
> 可你们忘了??
>
> 我们正是从伤疤中走出来的。
>
> 母亲病重时,的确有人偷拍;
> 父亲失败时,的确有人落井下石;
> 我们也曾被误解、被标签、被扭曲。
>
> 正因为经历过这一切,
> 所以我们更清楚:
> 真实,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
> 安全表达,不应成为奢侈愿望。
>
> 你们可以继续躲在暗处操控,
> 但我们始终站在光里记录。
>
> 怕吗?当然怕。
> 但比起恐惧,
> 我们更怕十年后的年轻人依然相信:
> ‘爱必须激烈,沉默就是无趣,流泪才算深情。’
>
> 所以,请继续威胁吧。
> 每一次恐吓,
> 都将成为我们坚持的理由。”
文章发布两小时,阅读量破亿。无数网友自发接力转发,用同一句话结尾:**“我在光里,所以我敢说话。”**
更有心理学界、法学界专家联署倡议书,推动立法规范真人秀伦理准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视听内容真实性管理条例”列入年度调研议程。
一个月后,许念正式出版个人随笔集《静音》,首印十万册售罄。书中写道:
> “我花了三十年学会闭嘴,
> 如今要用余生练习开口。
> 不为取悦谁,
> 只为告诉那个曾经蜷缩在角落的小女孩:
> 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而在《心动重启》第十期收官之夜,节目创下历史最高评分。最后一幕,所有嘉宾围坐一圈,不做任务,不选CP,只是轮流说出一句最想对观众说的话。
轮到傅沉舟时,他望着镜头,声音平稳而坚定:
“九年前,我站在聚光灯下,扮演完美恋人;
八年前,我学会如何在采访中回避真心;
七年前,我配合剪辑,让一段误会变成‘意难平’经典桥段。
但现在,我想说??
我不是任何人设,
也不是情感符号,
我只是一个会疲惫、会犯错、会爱得笨拙的普通人。
如果这样的我,
也能被接纳,
那或许,
这个世界正在变好。”
全场寂静,随后掌声雷动。
我坐在观察室里,眼眶发热。他知道我在看,转过头来,隔着屏幕对我微笑。
那一晚,我们没有回工作室,而是去了城郊一片无人的湖边。夜空清澈,星河浩瀚。
我们架起摄像机,打开广角镜头,对准天空。
“你说,未来会不会有一天,所有人都不用再‘表演真实’?”我靠在他肩上问。
“会的。”他说,“当真实不再是反抗,而是一种默认状态的时候。”
风拂过湖面,泛起细碎银光。
镜头仍在运转,记录着这一刻的宁静。
没有台词,没有情节,没有高潮。
只有两个曾被世界逼迫演戏的人,终于可以安静地,做自己。
而这,或许就是我们一路走来,最想抵达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重回1982小渔村
让你代管废材班,怎么成武神殿了
权力巅峰
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阴影帝国
洛杉矶之狼
重生从1993开始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半岛小行星
人生副本游戏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