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眼前仅有十岁左右的孩童,能说出此番言语,赵匡胤脸上的欣赏之色愈发浓重。
谦逊有礼,不为钱财所动,此子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凡。
感慨之余,赵匡胤并未忘记他方才想要问的问题。
“我见这《大宋周报》质地软硬适中,字迹无比清晰,内容详尽,加之用雕版印刷,只卖十文难道不会亏损吗?”
赵匡胤的这个问题,令得报童呆愣在原地。
一方面,他卖报的这些时日,从未有人这般问过他。
另一方面,他也听不懂眼前这位客官口中的雕版印刷又是何意。
不过,思考片刻后,他理清了头绪。
面前的这位客人似乎在询问他,《大宋周报》只卖十文会不会亏损。
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也不知道。
“回客官,小人也不知会不会亏损?”
报童的回答出乎了赵匡胤的预料。
“这《大宋周报》不是你卖的吗,你为何不知是否亏损?”
“客官,《大宋周报》虽是小人在卖,但是这是报馆交予小人贩卖的,因此,是否亏损,小人也不知。”
“报馆?”
“太祖,报馆是官家新设立的发行《大宋周报》的部门,为的是与发行邸报的进奏院区分开来。”
坐在一旁的李清照为赵匡胤进行了解释。
“原来是这么回事......区分开倒也说得过去。”
赵匡胤点了点头,随后继续朝报童问道。
“既然这《大宋周报》是报馆交予你贩卖,那不知你报酬几何。”
“回客官,每卖出三份报纸,小人便可获得一文钱。”
三份报纸一文钱?
赵匡胤脸色一沉。
这有点黑啊。
“那你一日可卖出多少份《大宋周报》。
“客官,这不固定,《大宋周报》每七日一发行,刚发行的时候,一日可卖出百十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卖出的份数也就越少,平均算下来的话,七日的时间,可以卖出三四百份报纸。”
“三四百份......也就是说七日的时间能够赚得一百余文,那不知你平日需要贩卖多久?”
“一般分为两个时间段,早晨是辰时开始,午时结束,午后是未时开始,酉时结束。”
根据报童的话语,赵匡胤在脑海中仔细盘算了一番。
“每天干四个时辰,七日能够拿到一百余文,分摊下来,每日仅有十文二十文.......这价格属实是太低了一些。”
即使在开宝六年,雇佣劳力一天也需要百文钱。
虽然卖报之人是一位孩童,比不上成年男子。
但是十文,二十文就有些离谱了。
“客官切莫这么说,有如今的生活,小人已经很满足了。”
“嗯?为何这么说?”
“因为自小父母双亡,小人流落在街头饥一餐饱一顿,风餐露宿,多亏了官家设立的居养院,小人才有了居住之地。”
居养院?
得,又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词。
“不知这居养院为何?”
报童有些惊讶地看了眼赵匡胤。
居养院这么大的名头面前的客官竟然不知道。
难不成,这位客官并不是汴京人。
“客官,居养院是官家设立,专门收留孤寡老人,贫困孤儿以及流浪乞讨人员之所......”
报童的解答,令得赵匡胤面露恍然之色。
这么一说,他就懂了。
事实上,在以往的朝代,也有过此等先例。
例如梁武帝萧衍所创立的“孤独园”,就是救济孤儿与孤寡老年人的。
还有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病坊”,也是差不多的功能。
就是不知道,他大宋的这个“居养院”与前朝的那些救济部门究竟有何区别?
不过,还未等赵匡胤问询,报童就已经给了赵匡胤想要的答案。
“居养院内除了提供每日三餐与住宿,还有行头置办,生病了有医师帮忙诊治,另外还有先生教授学识。
原本小人目不识丁,但是现在也认识了不少字。
此外,居养院中还会提供一些汴京城中的工作。
虽然居养院中吃住不要钱,但是还是有人想要存些钱财的,小人也是其中之一。
于是小人便加入到了卖报的行列中。
每天工作四个时辰,也并非是报馆的规定,而是小人的自作主张之举。
毕竟多卖出些报纸便可多赚些钱财。”
听完报童的讲述,一抹惊讶之色浮现在赵匡胤的脸上。
果然,他大宋的居养院确实与以往的孤独园,病坊有着极大的不同。
以往,孤独园与病坊,仅仅是提供一个居住之地,最多有医师帮忙诊治。
像什么先生教授学识,以及提供工作,完全没有的事。
“这么说来,你每日的卖报收益都需要带回报馆?”
“是的,客官?”
“那会不会有人假借你们的名头拿报纸出来贩卖,亦或者是卖完报纸直接不回报馆?”
赵匡胤好奇地询问道。
“客官,报馆与居养院都是朝廷管理,因而,居养院会配备给每个人一个证明身份的腰牌,凭借此物才可以进出居养院与报馆。”
赵匡胤不住地点点头。
还挺严谨。
“那你今日回去可否能够领取今日的报酬?”
“可以是可以,不过,小人暂时也没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因而,小人更加愿意将获取的报酬暂时存放在报馆内,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另行支取。”
赵匡胤啧了喷嘴。
这么看来,他大宋的救济部门已经相当完善了。
“你可知目前汴京有多少居养院?”
“这个......小人不清楚,但是几十间还是有的,每间约莫百余人左右。”
几十间居养院......每间百余人......
即使仅仅是一个粗略的数字,但是赵匡胤也能够猜到,这是一个极为浩大的工程。
花费甚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救治汴京的孤寡老人,贫困孤儿以及流浪乞讨人员。
当即,赵匡胤对赵煦的评价又再度上升一层。
“客官?可还有事?”
见赵匡胤呆愣在原地,很久不说话,报章试探性地喊道。
“无事了。”
“那小人告退。”
“等等,将这些铜钱也一并带上,就当是你回答我问题的报酬了。”
在赵匡胤的一再要求下,报童无奈,最终还是收下了赵匡胤的赠礼。
见到报童离开,赵匡胤向着身侧的李清照,问起了刚刚并未从报童那获悉答案的问题。
“李小娘子,不知你可否知晓这《大宋周报》是否会亏损。”
虽然目前来说,赵煦所做的事情对百姓而言极为有利,但是如果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宋周报》的亏损上。
赵匡胤不敢想象国库的压力有多大。
“回官家,《大宋周报》并不会亏损。”
“哦,据我刚刚获取的消息,《大宋周报》每七日发行一次,也就是说,每七日就得重新雕刻雕版,这代价可是不小。”
关于太祖的担心,李清照知晓是怎么一回事。
太祖以为现在大宋还在使用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起源的时间已经不可考究,但是其在大唐以及大宋盛极一时。
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作为雕版印刷的板材。
将木材处理成一块块的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就如同印章那般。
但是,雕版印刷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其一,容错率低。
因为是用整块木板雕刻而成,所以一旦有错字,那整块木板直接废了。
只能重新开始雕刻。
其二,每块木板都需要单独存放,随着印刷种类增加,雕版将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存放起来极为不便。
其三,制作雕版费时费力。
因为是用整块木板雕刻而成,所以一块木板就对应了一页的内容。
而《大宋周报》的政策,趣事每过七日就会变化一次,所以太祖担心每过七日便要重新准备雕版。
如果是以往,这确实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但是,随着仁宗朝的毕?发明了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当前已然成为了过去式。
“太祖,如今我大宋不再使用雕版印刷了,而是使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
“就是单独用胶泥制成一个个规格相同的土坯,然后在一端雕刻上阳文,用火烧硬成一个个可以活动的单个字体。
需要印刷的时候,将一个个活字单独检出,放在带框的铁板上......”
伴随着李清照的讲述,在脑海中思考着活字印刷过程的赵匡胤,眼睛越晚越大。
天才!
活字印刷一改雕版印刷的诸多缺点,相较于雕版印刷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与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啥也不是。
“李小娘子,这活字印刷难不成是从后世获得?”
“回太祖,并非是从后世获得,其是由仁宗朝的毕?发明。”
仁宗......毕?。
又是仁宗!
此刻赵匡胤的心中,对这位大宋仁宗产生了浓浓的好奇。
不过,片刻后,他就收敛了心神。
“如此这般,印刷《大宋周报》的成本确实小了很多。”
“除了使用活字印刷以外,店家还为官家想到了另一个保证让报纸不会亏损的方式。”
李清照说罢,将手中的报纸翻到最后一个版面。
引入赵匡胤眼帘的,是一连串的的广告语。
“樊楼高会,玉壶光转!琼浆玉液,御厨珍馐!登楼揽胜,醉赏汴河!更有名姬献艺,雅士联诗!”
“刘家香铺,四海奇珍!沉檀龙麝,上色拣选!一缕馨香透重帘,千金闺阁竞相求!”
“李家彩帛,苏杭蜀锦!绫罗绸缎,锦绣云霞!裁作霓裳羽衣舞,胜似天孙织女工!”
“这......这是...……”
“太祖,这是广告,是商家希望自家商铺能够被大众所熟知,而特意刊登于《大宋周报》上的。”
在李清照的解释下,赵匡胤也确实见到,在各个广告后面,还有着各家商铺的地址。
“《大宋周报》会根据版面大小以及位置,对不同的商家收取不同的费用。
像樊楼,这个位置大小需要3000贯,刘家香铺,则需要1500贯......”
听到价格,赵匡胤无比咋舌。
“李小娘子,你是说,刚刚你说的那些价格,是商家为了刊登于《大宋周报》上而付出的价格?”
“是的,太祖。”
赵匡胤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他不懂,但是他大受震撼。
“那这广告的持续时间......”
“持续到下一次《大宋周报》发行为止。”
“短短七日,这些商家竟然会愿意付出如此多的钱财?”
“太祖,在七日中,朝廷会发行数万份《大宋周报》,就算购买报纸的人当中,有一成的人前往那些酒楼商铺,也足够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了。”
“原来如此。”
经过这么一解释,赵匡胤对广告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这么粗略一看,莫不是每次发行报纸,光是广告,朝廷都有几万贯的收入?”
“是的,官家。”
赵匡胤被干沉默了。
他先前所想的亏本就纯粹多余。
这不仅不会亏本,还大赚特赚!
或许,他开宝六年也能这么搞?
解决完心中所担心的亏本问题,赵匡胤便不再多言,而是开始翻阅报纸,看看这报纸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翻到最开始的版面,上面记载了一些朝廷近期的动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安济坊与漏泽园这两个赵匡胤闻所未闻之物。
但通过《大宋周报》上的内容,赵匡胤很快了解到了这两物是怎么一回事。
安济坊是专门提供医疗之地,负责救治因贫苦无力求医的病人。
由朝廷派遣医官,配备药物,提供免费诊疗。
至于漏泽园,则是提供墓地与安葬服务。
由朝廷划拨荒地作为公墓,提供棺木、碑石,并有僧人管理祭祀。
解决“贫无葬地“问题,避免曝尸荒野。
赵匡胤瞬间将安济坊与漏泽园与先前从报童那了解到的居养院联系了起来。
这三者这算得上一套完备的救济体系了。
几乎将贫苦百姓的生老病死完全覆盖!
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摆在他的眼前。
福利虽好,可是大宋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