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隆基的声音自亭中传来,亭外的高力士立马让开一个身位,好让杨国忠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太液亭中。
与高力士点头示意后,杨国忠缓步迈入亭中,来到了李隆基的跟前。
“陛下。”
杨国忠虽身为宰相,但是他的禀告之声并未引起李隆基的瞩目,李隆基依然在与杨玉环在卿卿我我。
“陛下~正事要紧~”
杨玉环那低回婉转的声音令得李隆基浑身酥麻,他轻捋胡须,终于将视线移到了杨国忠的身上。
“杨国忠,此番前来,所谓何事?”
李隆基满不在乎地说道。
事实上,如今的大唐,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他担心了。
自打他登上皇位以后,在政治上任贤用能,整顿吏治,通过重用姚崇、宋?、张说、张九龄等宰相,推行务实政策。
裁撤武则天时期增设的冗官,合并重叠机构,增加行政效率。
颁布《开元格》《开元式》,修订《唐六典》,系统规范朝廷职能与官员职责。
在经济上,推行“检田括户”政策,清查被豪强侵占的土地和隐匿人口。
兴修水利,大力推广曲辕犁、简车等农具。
在军事上,推行募兵制替代府兵制,设立十大节度使,有效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威胁。
疆域东起辽东,西抵咸海,北越瀚海,南至安南。
虽不及高宗时期,但是实现了万国来朝。
而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唐人口从隋末时期的两百万户,一千万人,增长到了如今八百多万户,四千余万人。
光是大唐京师长安的人口,就有百万之巨。
国库充盈,米价平稳,一斗米仅仅才十三钱。
即使是他大唐太宗,高宗,在其任内也不曾有过此等盛世。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他,相较之他大唐的太宗,高宗,也能稍胜一筹。
而在他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带领下,正值盛世的大唐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面对着李隆基的问询,杨国忠欲言又止。
因为他刚刚获的那个消息实在是太劲爆了。
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李光弼,安北都护府副都护郭子仪“造反”了。
不过,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他的死对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一想起安禄山,杨国忠便感到一肚子气。
安禄山在上任宰相李林甫时期,那可是对李林甫毕恭毕敬,李林甫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结果,等到了他成为丞相,安禄山那家伙,竟然敢不将他放在眼里!
此外,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权势过大,将来搞不好还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为了避免将来安禄山骑在他头上,他一直在陛下面前说安禄山想要谋反,安禄山交出兵权。
18......
陛下极为信任安禄山,交出兵权一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不过,虽然他同安禄山势同水火,但是今日安禄山的奏疏他是不敢扣下的。
因为安禄山说的事情实在是太严重了。
在安禄山的奏疏中,虽并没有明确提到哥舒翰一行造反,仅仅是提到他们私自调兵越界。
但没有经过朝廷的允许,哥舒翰等人此举,已经与造反无异了。
而安禄山也用极其隐晦的话语提了一嘴造反。
说实话,在杨国忠看来,安禄山的话漏洞百出。
其一,哥舒翰他们一众人员的动作很有问题。
按理来说,如果是造反的话,那肯定要直接冲着大唐的京师长安而来。
但是,哥舒翰几人并不是如此。
据安禄山的奏疏,哥舒翰一行人并未向着京师长安而来,而是朝着安禄山围拢。
虽然他也知道,哥舒翰与安禄山有着极大的冲突,但是哥舒翰如果真的像安禄山讲的那般行事,无疑是脑子坏了。
此外,还有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等人。
他们可是与安禄山并未有什么过节。
结果安禄山竟然将他们也算上了。
着实可笑。
其二,以他对哥舒翰等人的了解,这几人并不是会造反的人。
众所周知,哥舒翰对陛下忠心耿耿,因此,陛下才让其继王忠嗣之后,担任陇右河西节度使。
甚至,就在前不久,陛下还将胡人出身的哥舒翰封为了凉国公。
这可是莫大的荣誉。
可以说,陛下对哥舒翰称得上青睐有加。
其他几人也是大差不差,深受陛下器重。
安禄山那狗东西,造反的可能都比这几人要大。
其三,这些人也没有造反的理由。
他们现在可都是一方实权人物,陛下也对他们很是信任,他们也没必要铤而走险,在如今的大唐盛世造反。
这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情。
结合着他一系列的推测,杨国忠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安禄山准备阴他的把戏。
让他说出哥舒翰等人造反一事,使他得罪哥舒翰一行。
而且,如果事后证明,哥舒翰等人是正常调兵遣将的话,那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陛下的训斥是跑不掉的。
先前他就因为多次在陛下面前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令得陛下很是不满。
如果这次,加上他污蔑哥舒翰一行,即使有着妹妹杨玉环在一旁帮衬,但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肯定要大打折扣。
不过,话说回来。
他完全可以借着此事,让这件事愈演愈烈。
反正这奏疏是安禄山的,责任全在安禄山。
杨国忠的沉默,令得李隆基眉头微皱。
原本他在与玉环享受着快乐时光,结果杨国忠这个不长眼的,竟然来打搅他。
打搅也就算了,在他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后,对方屁都放不出来一个。
李隆基单手托腮,有些不耐地敲击着面前的案几。
但是,很快,他那紧皱的眉头便舒展开了。
他觉得,他应该是猜到了杨国忠来此的目的了。
“杨国忠,你是不是又要说安禄山造反一事?”
杨国忠刚想开口解释,李隆基就伸出手,止住了杨国忠想要说话的势头。
“朕知道,你是为了大唐好,这样吧,既然你如此怀疑安禄山造反,那朕就派中官前往安禄山那一探虚实,你觉得如何?”
所谓的中官,乃是指宦官。
唐朝重用宦官,就是从李隆基开始的。
例如高力士,被李隆基授予三品将军。
要知道,唐朝一二品高官基本上只授予皇族成员,或者功臣养老,要不就是死后追授,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
所以,高力士的地位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开创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制度,宦官监军。
历史上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在宦官监军的诬陷下被李隆基斩杀的。
此刻的杨国忠,听到李隆基要派遣宦官前往安禄山那一探虚实,他的脸上肉眼可见地显露出一抹喜色。
不过,因为低着头的缘故,倒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幕。
但是,杨国忠的惊喜来得快,去得也快。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安禄山的奏疏,有关安禄山造反的事可以往后稍稍。
“陛下,臣此番此来并不是因为安禄山之事,而是因为其他节度使之事。”
“其他节度使?你是指谁?”
李隆基眉梢轻挑,目光如电一般盯着面前的杨国忠。
他怀疑,杨国忠是不是又要告状,说某人造反。
“陛下,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李光弼,安北都护府副都护郭子仪“造反了。”
“什么!”
李隆基差点没反应过来。
他原以为杨国忠又会说谁谁谁造反,结果,杨国忠给他来了个大惊喜。
他直接报菜名一般地说出了数个名字。
而且,这些人在他大唐可都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甚至,这些人可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例如哥舒翰,原本是他义子王忠嗣的部下,
他的这位义子做事令他很是不满,于是他便将哥舒翰提拔为了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
事实上,他的眼光确实不错。
自从哥舒翰成为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后,他大唐屡次击败突厥,令得突厥再无胆量挑战他大唐。
至于封常清,一开始跟随着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后来,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而被贬官,他便让封常清接替了高仙芝的位置。
这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眼光。
封常清接替高仙芝不久,便打了一个大胜仗。
此战令得他大唐一扫怛罗斯之战的颓势,名声再度响彻西域。
李光弼与郭子仪也是如此。
可以说,这几人都是经过了他的提拔,才能够有此高位。
如果说,这几人造反,那岂不是说明他的眼光有问题?
“够了,杨国忠,你先前说安禄山造反,朕就当你为大唐考虑,不跟你计较了,但是你现在竟然说哥舒翰几人造反,你居心何在?”
李隆基怒拍面前的案几,言辞激烈地怒斥杨国忠。
“陛下,息怒。”
见李隆基处在爆发的边缘,他身边的杨玉环忙出声劝慰道。
杨国忠此时也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头与地面紧紧地贴在一起。
“陛下,这是今日刚送抵中书省的安禄山的奏疏,还请陛下过目。
杨国忠从袖口处掏出一本奏疏,双手恭敬地呈上。
跟着杨国忠一同进入亭子的高力士,从杨国忠的手中接过奏疏,将之交到了李隆基的手中。
“安禄山?”
李隆基轻声念叨了一声,随后打开奏疏,眼眸开始快速扫视。
奏疏上安禄山倒是没有提什么事情,就是说哥舒翰等人调兵越界,他怀疑哥舒翰等人谋反。
李隆基的眉头紧皱。
说实话,在听到这奏疏是安禄山所奏时,他就感觉这是安禄山在胡扯。
他可是清楚地知道安禄山与哥舒翰的恩怨。
为了调节这场恩怨,他甚至刻意备下酒席,想让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不过,要说安禄山说谎,李隆基的心里也没底。
因为安禄山此举可以说影响甚大。
不仅是包括了与他有仇怨的哥舒翰,还有封常清等一众大唐的封疆大吏。
他从未听说过安禄山与这些人有矛盾。
难不成,真的像安禄山所讲的那般,哥舒翰等人反了?
不,不对......
作为亲自提拔哥舒翰,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的人,李隆基对于自己的眼光有着十足的信心,他不相信这些人会造反。
现在可是大唐盛世,谁会冒着这天下之大不韪造反呢?
或许,为了保险起见,他应该派人,前往询问一番这些人。
“行了,此事我知道了,起来吧。”
杨国忠迅速从地上爬起。
刚刚的一番话,已经将安禄山与哥舒翰等人彻底绑定,无论接下来的发展如何,都与他无关了。
“杨国忠,派人前往陇右,安西,单于都护府与安北都护府,询问安禄山所提到的调兵越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陛下。”
天宝十二年,幽州。
唐初幽州隶属河北道,开元年间,幽州升为范阳节度使驻地,统辖东北防务,成为“河北三镇”之首。
最近的安禄山很是烦躁。
就在不久前,他从他堂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口中,无意间获悉了一个消息。
他的死对头,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貌似在集结军队。
按理来说,身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集结军队应该是要朝着吐蕃集结,但是哥舒翰的部队却向东集结。
东方乃是他堂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及他的地盘。
不仅如此,在哥舒翰向东集结的时候,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也都向着东方集结。
作为老狐狸的安禄山直接就发现了不对劲,而他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竟然已经和他接壤的地界布下重兵。
安禄山顿感大事不妙。
如果他所料不差的话,哥舒翰的目标大概率也是他。
而他之后在想要询问弟弟有关哥舒翰的动向时,不知为何,弟弟直接偃旗息鼓了。
这让他心中的不安更加激烈。
现在的他甚至怀疑,是不是陛下知道了他要造反的消息,所以派人先行下手。
不过,这个念头刚一升起,就被安禄山打消了。
因为陛下不可能知道他要造反的消息,实际上,他要造反的消息仅有寥寥数人知晓。
而那些人与他同一条船,是不可能泄露出去的。
那哥舒翰等人的动作就很耐人寻味了。
为了保险起见,他将哥舒翰等人私自调兵越界的消息上书给了陛下,顺便提上一嘴哥舒翰要造反之事。
当然,其中还隐藏了不少的细节。
现在就等长安的回复了。
实际上,他也想过现在就反,但是事出突然,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所以,如果这件事真的是陛下在后面的话,他恐怕要去长安一遭,去向陛下哭诉他所受的冤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