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2章 酒精成了,朱元璋离谱的虚荣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驸马爷,有您造出来的温度计,酒精已然成了。”
蔡信很兴奋。
因为胡翊造出的温度计,不仅解决了蒸馏烈酒时的控温问题。
还顺便解决了酿醋的控温,以及养蚕的蚕房控温问题,大幅降低了蚕虫的死亡。
蔡信看着这位驸马爷,如同迎接财神爷一般,他现在可真就是工部的“爷”了!
温度计的制作,不仅提升了醋的质量和口味。
又解决了养蚕问题,可以更好的提升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
顺带为染料的制取,又提供了更加细致的提升。
染料的颜色,与提取温度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就因为胡翊的这一项发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颜色种类,从而进一步丰富布料的颜色。
“驸马爷,您快里面请,下官这就带您去验收酒精。”
胡翊就叫蔡信头前带路,迈着悠闲的步子往酒精作坊里走去。
今日的蔡信,见了胡翊就好像儿子见了老子一样。
胡翊才刚刚随他到达酒精作坊,还未进去呢。
便又来了四五名工匠,一齐过来见礼。
他们今日见胡翊,也好像儿子见老子一样,兴奋的不得了。
这些人分别来自烧制署、工料署......
他们将胡翊簇拥起来,可就夸上了。
不止要夸,还要送礼呢。
“驸马爷,小的给您打了二十斤醋,您一定要带回去尝尝。
这可是用您造出来的温度计所酿,提升了口味呢。”
工部的匠人们什么都干,五花八门,就连制醋的手艺都要学。
甚至衙门也有产业,售卖官醋。
工料属的匠人们送来的一些颜料,是留给胡翊闲暇时作画用的。
制窑的匠人们则是受到启发,想要进一步制作出烧窑所用的控温计,以便更加稳定的增加官窑瓷器的产出。
这会儿胡翊要验收酒精,他们就都跟来道谢。
酒精作坊的木架子上,摆着一堆大大小小的陶瓷罐子。
蔡信抱了四个罐子过来,摆上几只瓷碗,然后把酿制的酒水倒了出来。
一时间,瓷碗之中酒香四溢。
蔡信端起一碗酒,双手递到胡翊面前,邀着功开口保证道:
“驸马爷,请您品一下。
若是这酒酿的不好,下官把脑袋拧下来给您当夜壶用。
胡翊笑着打趣道:
“你这只夜壶尺寸太小,本驸马不合用。”
这话一出口,立即逗得几位匠官们笑的前仰后合。
要说起蔡信所酿烈酒,这酒香确实出众,澄明清亮的液体刚倒出来,就把大家肚子里的馋虫给勾起来了。
胡翊提鼻子这么一闻,就知道这是上好的酒水。
为了不违背朱元璋的“禁酒令”,胡翊在端起碗来的同时,也是开口先打起了预防针,说道:
“咱们可要说清楚,今日这是奉旨酿酒精,这可不是我贪喝烧酒啊。
听闻此话,大家全都笑了。
胡翊品的第一碗酒,应该是五十度左右。
第二碗酒,烈度更盛。
等到第三碗酒时,这个酒水的烈度简直吓人,刚抿了一小口进嘴里。
竟然烧得他舌头滚烫,立即便将酒水给吐了出来。
胡翊嘴里一直叫着“好辣好辣”,大家急忙手忙脚乱的给他打水漱口。
这一通折腾下来,呛得胡翊面红耳赤不说,竟然刺激的他泪流不止。
胡翊大致估摸着,第二碗酒的烈度可能超过了六十度?
第三碗,怕是至少七十多度了吧?
随即他端起了第四碗酒,入口之时,却淡的如同啤酒一般。
瞬间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了。
“这是什么酒?”"
胡翊显得很疑惑。
蔡信就笑道:
“驸马爷,这是咱们平常所喝的米酒啊。”
胡翊这才发现,尝过了高浓度烈酒之后,二十多度的米酒已经不能入喉了。
感觉真是一点酒劲都没有。
尝过这些烈酒后,虽然味道都不咋地,但酒精度应该是够了。
胡翊便开口问道:
“这些烈酒都是蒸馏了几次制成的?”
蔡信指着大概五十度左右的酒水,说道:
“这酒又额外蒸了一遍,说来都是您造出来的温度计的功劳。
您还记得以前吗,咱们酿出的酒蒸三四遍才能到这个程度,现在就只需要一遍了。”
至于第二碗烈度更胜的,则是蒸馏了两遍。
第三碗辣舌头的烈酒最狠,蒸馏三到四遍才能得到,工序最为复杂。
从生理学上来讲,超过了五十度的烈酒,就已具备了消毒杀菌的功效。
只是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验看一遍。
但因为时间紧急,胡翊分不开身,便命人去太医院借调一名太医过来。
让这名太医帮着测试酒精的消毒效果。
胡翊派了东宫学士王?到太医院。
崔医士听说是胡翊招人帮忙,立即便应招前来。
胡翊便将三种不同的烈酒做了标识,交给崔医士一些,告诉他道:
“尽量去找化脓的伤病人,以此药为他们擦拭伤口。
你需要找到足够多的人测试,一一验证这三瓶药的药效,然后总结出具体效果来给我。”
崔医士如今已是胡翊的崇拜者之一。
在太医院,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将胡翊奉为榜样。
虽然在行医问诊的理念上有所冲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胡翊做事。
叫崔医士去验证药效去了,胡翊现在就要想办法做下一件事。
酒精有了,可你怎么辨别酒精度呢?
众所周知,百分之75浓度的酒精,消毒效果是最好的。
这就要求烈酒的度数稳定在75度左右。
哪怕有差距,也应该不低于70度,甚至是72度才行。
但现在是古代啊。
在明代怎样制作出酒精计,准确掌控酒精度?
胡翊还真没有办法。
他能制作出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热胀冷缩,这种烂大街的常识他学过。
但酒精度该用什么法子制作出来呢?
分辨不出酒精度,总不能每次给人家做伤口消毒的时候,自己先尝一口酒精够不够浓。
然后再给病人涂抹吧?
这也不像话啊!
好在这里人们极多,胡翊将自己发愁的难题说出来后。
立即有一个制瓷的匠人,他开口说起道:
“驸马爷,我们烧窑时的瓷器,先得上一遍釉。
这釉水的调制也有讲究,釉水的稠密,需要用到浮标来测。
各地方产出的陶土都有细微差别,唯有用浮标测过,方能统一质量,您看浮标测酒精度是否可用?”
胡翊一想,古代匠人们用浮标测的是釉水的密度,自己怎么把测密度这个事给忘了。
这还真是提醒了他。
以浮标来测酒精密度,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至于酒精度的划分,大致上也是有一套办法的。
通常来说,酒精含量小于30度,燃烧起来为红色火焰。
含量在30-50度以下者,燃烧则为黄色火焰。
50度以上酒精含量,燃烧则为蓝色火焰。
这就能够以此测定出标准。
当燃烧的烈酒呈现出红黄火焰时,酒精度大致为30度。
呈现黄蓝相间火焰时,为50度。
两种烈酒密度不同,以浮标测量时,浮标上的刻度也会不同。
那就可以先测出30度和50度标,然后均分刻度,标识出不同的酒精度。
到这一步,其实原理和制作温度计又是一样的。
胡翊立即便令这名制窑工匠去取浮标。
正好,酒精作坊里别的没有,唯独不缺酒。
现在就开始测量!
等到窑匠拿着浮标回来,胡翊便开始了试验。
他们用的浮标,大大小小六七支,不同规格的都有。
浮标的构造其实很简单。
就是将竹筒的一端滴入蜡水。
待其凝结后,便会一端重,一端轻。
将重的那端放在水里。
竹简便会在浮力作用下,竖直漂浮在水中。
30度酒和50度酒的密度是不同的。
所以,同样一支竹筒浮标,在不同的密度下会有不同的刻度。
蔡信开始点燃这些瓶瓶罐罐里的酒,根据火苗判断度数。
就这样折腾了一下午,还真就给他们折腾出来了。
找到了30度和50度的刻度,均分刻度,自然就标出了其他的度数位置。
现在转过头来再测酒精度数。
胡翊喝的那碗米酒,度数在30度以下。
测出他喝的第一碗烈酒,52度。
第二碗比较烈一点的,59度。
第三碗那个辣舌头、呛的眼泪横流的,是73度。
73度啊。
这下胡翊可太高兴了!
酒精已经出了结果,剩下的就看具体的实效如何。
他立即将那些醋、颜料、荔浦芋头都交给王?,叫他帮忙先送到东宫。
然后立即去找崔医士。
这崔医士也很聪明,跑到正阳门外沐英执掌的金吾前卫营去求助。
这一卫是五千六百人,日常训练总会有人受伤。
找他们测试酒精的效力,是最方便的。
胡翊赶到的时候,崔医士面前已经排着几十名伤患了。
沐英把胡翊请进去,看着崔医士统计造册,记录伤情和用药。
他做事四平八稳。
胡翊这下就放心了。
沐英就笑着调侃道:
“姐夫,酒精制出来了,这次去定西,你又要扬名立万了。”
胡翊白了他一眼道:
“立什么万,只要不给徐帅、常帅他们添乱就不错了。”
一看到沐英,胡翊忽然把两只眼珠子一转。
此次去定西沈儿峪,朱元璋要他沿途押送军资装备。
还是把这个义弟带上安全些。
胡翊便开口提起了此事:
“你大姐说,甘一带还有北元余孽盘踞。
我这次押送军资装备驰奔千里,要不你还是跟着我去?”
身边有这么一位保镖,胡翊能省好多事,也安心一些。
沐英一听说大姐担心,又是姐夫开了口,自然就点头答应下来道:
“我愿随姐夫前去,不过义父那里要姐夫去说呢。”
胡翊心说这还不简单。
朱标和朱静端,姐弟俩随便去一个说说,事情也就办妥了。
还不止如此,酒精如果实装的话,还得把蔡信带上。
连带着带一些匠人一起去。
前线几十万大军决战,伤亡人数必然不小。
有他们跟着去,才能源源不断的制取酒精,供伤卒们使用。
跟沐英把事情商定下来后,胡翊就叫崔医士继续试验。
他自己则是回到了东宫。
今日,还有件要紧事没有办呢。
詹事府大堂上。
胡翊要对宋濂开刀了。
但这毕竟是太子的老师,现在明眼人都知道胡翊和太子是穿一条裤子的。
此事当然还要做的体面些,不能太过难看了。
胡翊便把宋濂叫来,开口便对宋濂说起道:
“宋师最近劳苦,本官看你消瘦了许多,身体还好吧?”
宋濂心里虽然直犯嘀咕。
可是顶头上司的话,他还是要回的。
但这位驸马爷两次提到自己的身体消瘦,是又想做什么呢?
宋濂忽然心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
胡翊就看着他,提出要给他诊诊脉。
能得驸马爷诊脉,宋濂当真是受宠若惊。
陛下早先已经传过旨意,胡翊虽然年少,实已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国医。
以后谁想请驸马爷为其诊治,必须先得到御批才行。
想那康茂才,太医去诊过脉,都说他行将就木,寿命将不长久。
结果驸马爷一去,就又生龙活虎了。
如此妙手,谁能不羡慕?
宋濂立即激动的过去,请胡翊给他诊脉。
这一诊下来,还真别说,这老头子的身体还就挺好。
但要找一个借口,打发他回家休养,这事儿对于胡翊来说并不难。
宋濂有气虚、盗汗的毛病,本来夜间也无法安睡。
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胡翊便开口问道:
“宋师,你有多久没睡好觉了?”
宋濂一听,立即站起来给胡翊作揖道:
“驸马爷,真让您说着了,这事儿可真是害苦了我了。
算来,这几年都睡不踏实。”
胡翊便开口道:
“还是该开些药在家中静养才是。
睡眠不足,心神便养不足,久而久之便会更加气虚体弱,最终累及心脉,减寿短命啊。”
像宋濂这样的名士。
不仅爱名,还很惜命。
听到胡翊这样说,他心里也有些动摇了。
都说胡翊是神医,宋濂便开口问道:
“驸马爷,属下想多问您一句,属下的命还有多久?"
胡翊就顺嘴胡诌道:
“活个三四年问题不大的。”
啊?
还有三四年了吗?
宋濂听罢,当即心头一颤。
胡翊又道,“若是安心静养,活个十余年也不成问题。”
听了胡翊这句话,宋濂心下就提防起来了。
安心静养?
驸马这是想逐自己出东宫吗?
莫非,最近教授的课程,引得他或者是陛下不满意了?
宋濂还正在琢磨呢,胡翊已经提笔写就了一张药方。
他将药方递过去后,开口说道:
“照方抓药,每日吃上一副。
不过药物只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长久,就该减负了。”
胡翊说到此处,就抽身要离开。
宋濂一直在心里提防着。
他本以为胡翊会以此为借口,图穷匕见,将他东宫的差事给免了些。
结果并不似他预想中的那样。
胡翊好像真就是在关切自己的身体。
宋濂突然觉得,自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心中对于胡翊的提防,立即就放下了一半。
实际上,胡翊这么安排是有用意的。
朱标不想搞的太明目张胆,那他就要照顾着太子的名声。
不能把事情做的太难看。
但大明第一国医的诊断,一句“还有三四年可活”的威力已经足够大了。
有了胡翊这句话,他猜想宋濂这几日回到家中去。
夜里怕是更加难以入睡。
本来就盗汗、难以入睡的宋濂,再被胡翊这句话反复折磨几日。
到那时候,他不信也得信了。
这玩意儿,其实是心理学上的东西。
你越是告诉某个人,叫他千万不要乱想。
这个人就越是会按捺不住,反倒疯狂的胡思乱想。
给宋濂下了一个折磨套子。
胡翊又到坤宁宫去了一趟,给马皇后诊脉。
正好,今日要跟朱元璋要人。
胡翊就以接妹妹下学回家为由,赖在岳母这里不走了。
一直等到朱元璋和朱标都回来了。
胡令仪在大本堂下了学,和朱静娴、朱?三人结伴回来了。
朱元璋便开口问道:
“你岳母的身体怎样了?看了吗?”
“肺络通了,到明日就没什么大碍了。”
胡翊的话,令朱元璋分外欣喜,要留下他们兄妹在宫里吃饭。
胡翊就带着妹妹在宫里蹭吃蹭喝,席间说起了调人跟他去定西的事:
“岳丈,酒精已经制成了,正在验证药效。
我想,这次去定西沈儿峪,还是请英随行好一点,最好再把蔡信他们工部的人派一些给我。
如果要用酒精医治伤卒的话,也需要他们源源不断的酿造酒精才是。”
朱元璋认为胡翊说的有理,就全都应允了。
胡翊就继续埋头干饭。
结果他发现,这一家子人好像都在盯着他看。
怎么?
我脸上有花吗?
朱标和朱元璋都在看着他笑,马皇后也是。
就连朱和朱?这几个小子们,也是时而好奇的看着他,张口欲言又止的。
胡翊可就受不了了,疑惑的问道:
“我脸上有什么东西吗,怎么都在看我?”
朱元璋就盯着胡翊说道:
“倒要看你几时说真话。”
胡翊可就纳闷儿了,什么真话?
他也没骗过老朱啊。
这是又猜忌上什么事了?
终于,朱桢第一个憋不住了,忍不住开口问道:
“姐夫,你的万民伞呢?”
“就是好几万人为了感谢你,在大红布上写名字、摁手印,做成伞送给你的那些玩意儿。”
哦,原来问的是万民伞的事儿啊?
胡翊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淡定解释道:
“万民伞,家里放着呢。”
朱元璋这时就插了一句嘴:
“放在家里吃灰,都不拿出来给人瞧瞧吗?”
胡翊便说道:
“那是百姓们的一点心意,我倒是都小心藏着呢。
哪天想起来了,撑开看看也好,是个不错的念想。”
朱元璋就转过头去,和朱标对视了一眼,开口道:
“瞧瞧你姐夫。
那些在地方上当官的,临走之时强迫百姓们为他书写万民伞。
拿到一把伞,沿途都要撑开给别人看,恨不得跟全世界显摆自己是个清官、好官。
朱元璋手指着胡翊,对儿子们说道:
“再看看你们的姐夫,这样的谦逊、低调。
他那五把万民伞都是处州百姓们真心实意送的。
一直藏着,都没想着拿出来炫耀,这样的品行你们要多跟着学。”
朱元璋赞许起来了。
朱标就笑着开口解释道:
“自从姐夫回来的那日,爹就在等你撑开万民伞呢。
结果姐夫这人愣是把伞抱回家,找个边角旮旯一扔就了事了。”
胡翊就开口辩解道:
“我是清官、好官,自己知道就行了,又无需别人的认可。
只要百姓们认我就行了。
朱元璋听着他的话,更是眉开眼笑,夸赞着道:
“听听,听听。
这就是你们的姐夫啊!”
朱棣这时也站起来,给胡翊敬了一杯茶:
“姐夫,您真是淤泥中的一朵莲花,洁身自好啊!”
胡翊越听,怎么觉得这小子是在骂人呢?
这时候朱标也开口道:
“姐夫的确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
不过吧,万民伞还是要开的,要撑开给大家都看看。”
马皇后听了这话就说道:
“这一定是你爹的主意,他就好个面子。
女婿这趟得了五把万民伞,给他脸上也增了光,不叫翊儿把这些伞亮出来显摆显摆,你爹夜里睡觉都不安稳。”
瞎!
胡翊心说,闹了半天原来是老丈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啊。
朱元璋此时就开口道:
“明日把伞都送进宫,咱将这五把万民伞都在奉天门撑开。
好叫他们来往的满朝文武们,都好好睁大了狗眼给咱瞧清楚了。
啥叫好官,啥叫清官,这个官儿该怎么当?
咱女婿可是给他们打好样儿了,也叫他们自己心里都琢磨琢磨。”
老丈人憋着要给朝臣们上眼药,胡翊就只好从命了。
但说实话,胡翊一直也觉得,尊严是靠自己挣回来的。
这口气也要自己来争。
自己强大了才是真的强大。
他也不需要靠别人的肯定去活着。
就比如万民伞这个事儿,是因为他先做了清官、好官,赢得了百姓们的尊重,这才得了几把万民伞。
而不是要把万民伞撑开来给别人看,以证明自己是个清官好官。
因果反了。
酒精试验的结果,最快明日就能看出结果,就看脓水能否止住,疮伤是否结痂就好了。
晚上,胡翊牵着胡令仪,提着醋和两个芋头回到家里。
他是困得要死,睡的别提多香了。
宋濂可就睡不着了...………
而在坤宁宫。
听说朱标和马皇后的病已无大碍,明日痊愈。
朱元璋心里也觉得惊奇。
胡翊昨日才开的药,到今日满打满算才一天多一点,这就快好了?
这到底是不是肺痨啊?
怎么治病跟过家家似的,这么快就能好吗?
他不放心,立即传旨道:
“去太医院,将汪御医他们招来,再为皇后和太子诊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宇智波带子拒绝修罗场
金殿销香
炮灰的人生2(快穿)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从军赋
让你入赘76号,你都升主任了?
晋庭汉裔
边军悍卒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三国:我不是刘辩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我在现代留过学
[红楼]明初种田指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