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9章 拯救华语乐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有什么工作安排吗?”
杨树坐在保姆车的后排,有些疲倦的打了一个哈欠。
一旁的小助理看着平板,认真的说着:“上午有一个广告要拍,然后下午的话,要去参加走秀......”
小助理念...
湖边的风穿过镜头,带着初春融雪后的湿润气息。我站在监控屏前,看着那两把椅子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傅沉舟已经在那里等了快两个小时,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湖面。他知道,今天是《无名者日记》第一百期特别录制的日子,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将十二位讲述者齐聚一堂,不剪辑、不干预、只记录。
“信号稳定。”耳机里传来技术组的声音,“全球直播通道已开启,目前在线人数破八百万。”
我没有回应,只是轻轻按下录音键。画面缓缓推进:王桂香拄着拐杖走在最前面,她去年冬天做完腰椎手术后行动不便,但坚持要来。“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省,”她在路上笑着说,“原来北欧的天真的像洗过一样蓝。”
她身后跟着外卖骑手陈强、单亲妈妈李慧、保安大爷赵建国……还有阿哲。他穿着一件熨得平整的格子衬衫,手里紧紧攥着一幅拼图??那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的,图案正是他们家阳台上的夕阳。
他们在湖边坐下,围成一个松散的圈。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吹过树林的沙响和远处冰层裂开的轻响。过了很久,是王桂香先开口:“我没想到,我能活到被人叫‘王老师’的一天。”
众人笑了,笑声很轻,却像是砸进湖心的一颗石子,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波纹。
“以前我觉得,说出来也没用。”她说,“可后来发现,不是没用,是我们太习惯沉默了。就像伤口结了痂,你以为好了,其实底下还在流血。”
李慧接过话头:“我儿子去年高考失利,我没敢告诉他,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躲在厨房哭。直到看了你的视频,我才敢加那个心理互助群。群里有个妈妈说:‘我们都以为坚强就是扛住一切,其实不是,坚强是承认自己快扛不住了,还愿意伸手求助。’”
她的声音有些抖,但没有停下。“我把这段话抄在便利贴上,贴在冰箱门上。昨天我儿子看见了,抱着我哭了好久。他说:‘妈,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你什么都不需要。’”
镜头扫过每个人的面孔。这些曾被生活压弯脊梁的人,在此刻竟显得如此挺拔。他们不说励志口号,也不渲染苦难,只是平静地讲述那些曾经不敢触碰的真实??而正是这份真实,让千万观众在屏幕前泪流满面。
直播进行到第三小时,阿哲突然站起身。他低着头,手指不停摩挲着那幅拼图的边缘,嘴唇微微颤动。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我……我想说。”他的声音很小,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妈妈……不是零件。”
他抬起头,看向王桂香,眼神清澈而坚定:“你是妈妈。你是我唯一的妈妈。”
王桂香愣住了,随即眼泪汹涌而出。她想站起来,却腿脚发软,只能伸出手。阿哲走过去,蹲下,把头轻轻靠在她膝上。这一幕没有配乐,没有慢镜头,甚至摄像机都忘了推近,可它就这样静静存在着,像一场迟到二十年的拥抱终于落地。
弹幕瞬间炸开:
> “我撑不住了,我在公司厕所哭。”
>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温柔的画面。”
> “阿哲说得对,她不是零件,她是光。”
这场直播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结束时,全球累计观看人次突破四千万,相关话题霸榜热搜前十达十二小时。更令人震动的是,当晚就有十七个地方政府宣布启动“普通人叙事扶持计划”,为基层劳动者提供免费影像记录支持;三家主流平台主动下架所有未经心理评估备案的真人秀节目。
而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改变,早已悄然发生。
几天后,我收到一封来自边陲小镇的信。寄信人是一位乡村教师,她在信中写道:“我们学校只有八个学生,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五岁。看完阿哲的故事后,我让他们也录一段‘最不想隐藏的事’。有个孩子说,他害怕放假回家,因为爸爸喝酒就会打他妈妈。另一个女孩说,她偷偷撕掉了重点中学的报名表,因为她知道家里供不起。录完之后,他们问我:老师,我们也算‘被看见’了吗?”
我回信说:“你们不只是被看见,你们正在成为光。”
与此同时,《镜屋5.0》进入最终筹备阶段。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了“制造真实的人”??媒体从业者、心理咨询师、社工、公益组织负责人。我们邀请他们住进木屋,面对素人嘉宾的质问:“当你记录痛苦时,是在帮助还是消费?”“你说你在传递真相,可你有没有想过,谁有权定义什么是真相?”
首期入住的是某知名纪实栏目主编林昭。他曾以拍摄底层苦难闻名,作品屡获大奖。但在第一天的对话中,他就被王桂香一句话击溃:“你拍了那么多清洁工、拾荒者、留守儿童,可你有哪一次,是问过他们愿不愿意被拍的?”
林昭哑口无言。
第二天,他主动交出了过去十年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并提议建立“影像伦理审查委员会”,由被拍摄者代表参与决策是否公开内容。他说:“我一直以为我在替弱势群体发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发声,是把话筒递给他们自己。”
风暴仍在继续。某娱乐集团联合多家资本向广电施压,要求叫停《镜屋》系列,理由是“煽动社会对立情绪”。但我们早有准备。在舆论反击的同时,我们发布了《静帧白皮书》,系统梳理三年来收录的三千二百七十六份普通人独白,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困境: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残障家庭支持缺失、职场心理健康漠视、代际创伤循环……
这份报告被三十多位学者联名推荐,成为多所高校新闻与社会学课程必读材料。更有国际人权组织引用其中数据,推动联合国关注“媒介暴力中的隐形剥削”。
就在外界以为我们会乘胜追击时,我做出了一个意外决定:暂停所有新项目,闭关三个月。
“为什么?”傅沉舟问我,“现在正是势头最好的时候。”
“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停下来。”我说,“我们走得太快,有些人跟不上。有些人开始模仿‘无名者日记’的形式,却刻意渲染悲情,博取流量。还有人冒充讲述者,编造虚假故事骗取同情。真实,正在变成另一种表演。”
他沉默良久,点头:“那你打算怎么做?”
“回到起点。”我说,“重新定义‘真实’的边界。”
于是,在那个春寒料峭的三月,我和团队搬进了青山疗养院旧址??如今的“雨柔之家”。我们不再对外发布任何内容,只做一件事:陪伴。陪康复中的艺人聊天,陪受创的家庭成员写日记,陪刚出院的心理疾病患者练习面对镜头说话。
一位曾因抑郁退圈的女演员在这里住了四十天。她从前综艺里是个“爽朗大姐大”,现实中却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和公司压榨。某天夜里,她突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以前觉得‘真实’就是要哭、要崩溃、要撕开伤口给人看。但现在我觉得,真实也可以是平静地说‘我还在努力活着’。”
我记下了这句话。
两个月后,我们带着全新的理念归来。《镜屋6.0》不再追求冲击力,而是强调“可持续的真实”??允许沉默,允许反复,允许一个人今天勇敢 tomorrow 蜷缩。我们设立“双轨制”:公众可见的内容之外,另有一条加密通道,仅供讲述者本人及其信任的支持系统访问。在那里,他们可以留下未完成的情绪、中途打断的叙述、甚至后悔公开的片段。
“真实不该是一次性的牺牲。”我在发布会上说,“它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可以深,也可以浅。”
变化随之而来。越来越多平台开始效仿“双轨记录”模式;社交媒体增设“情绪缓冲区”,用户发布敏感内容前会收到心理提示;甚至连一向严苛的评级机构也开始将“人文关怀指数”纳入评分标准。
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留言。
她在“静帧”平台上上传了一段十秒钟的视频:昏黄的台灯下,妈妈坐在床边织毛衣,爸爸躺在旁边看书,她趴在地毯上画画。画面没有任何旁白,只有一句字幕:“今天家里没人吵架,我觉得很幸福。”
这条视频被转发了百万次。有人说这是“最普通的奇迹”,也有人说这是“治愈内卷时代的良药”。
我把它收藏进了“光之档案库”??那是我们为所有温暖瞬间建立的数字博物馆。每一份藏品都有编号,都有来源,都有背后的故事。它们不属于某个明星,也不服务于某种议程,它们只是存在,就像窗外的树、路边的花、地铁里陌生人递来的纸巾。
某夜加班至凌晨,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家便利店时,听见收银员对一位环卫工人说:“阿姨,今天的热豆浆我给您多加了一份糖,冷,您暖暖身子。”
那位阿姨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了声谢谢。她走出门时,抬头看了看天,呼出一口白气,像是在跟谁打招呼。
我停下脚步,掏出手机录下了这一幕。没有征得同意,但我很快删掉了。不是因为侵犯隐私,而是忽然意识到:有些真实,不需要被传播,只需要被尊重。
第二天清晨,我来到湖边。傅沉舟已经在了,手里拿着一个新的牛皮纸袋。
“又有人寄来的?”我问。
他点头:“署名是‘程雨柔的老朋友’。”
我们小心翼翼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扉页写着:“给未来的你们。”
翻开第一页,是程雨柔熟悉的笔迹:
> “我知道你们会走得比我远。
> 但请记住,改革从来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次次选择??
> 在流量面前选择真诚,
> 在权力面前选择良知,
> 在遗忘面前选择铭记。
> 不要怕走得慢,
> 只要方向是对的,
> 每一步,都是抵达。”
泪水无声滑落。我们坐在椅子上,任风吹乱纸页。良久,傅沉舟低声说:“她一直相信我们会走到这里。”
“所以我们更要走下去。”我握紧那本日记,“为了所有还没说出真话的人。”
当天下午,我们在官网发布声明:即日起,《镜屋》系列正式移交由“静帧公民委员会”自治管理。该委员会由一百名随机抽选的普通讲述者组成,负责审核未来所有项目提案、监督资金使用、决定内容走向。
“这不是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我说,“当话语权真正回归普通人手中,才是真实革命的起点。”
消息传出,质疑声四起。有人说我们是在逃避责任,有人说这是作秀。但我们不在乎。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变革,从不需要所有人理解。
一个月后,第一届委员会会议召开。议题只有一个:是否继续拍摄《无名者日记》?
投票结果:97票赞成,3票反对。
附议中写道:“我们不需要完美的人生故事,我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说真话的地方。”
春天彻底来了。湖边的冰完全融化,倒映着蓝天白云。新一批志愿者正在安装摄像头,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笑声清脆如铃。
我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忽然收到一条新私信。
ID是“未知”。
内容只有一句话:
> “我也想试试说出真话,但我怕说完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回复:
> “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练习。
> 从一句简单的‘我今天很难过’开始。”
发送成功后,我抬头望向天空。云层缓缓分开,阳光洒落大地。
我知道,这场关于真实的长征,永远不会结束。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永远值得走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重回1982小渔村
让你代管废材班,怎么成武神殿了
权力巅峰
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阴影帝国
洛杉矶之狼
重生从1993开始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半岛小行星
人生副本游戏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