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1章 太孙长大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去两广之前,陈景恪先给朱棡联系了一下,询问青蒿汤的效果。



在得知确实有用之后,就和朱雄英一起出发,前往两广。



目的地,广西梧州府。



“两广分界广信县就在梧州府,在这里和两广番蛮首领会面,更有意义。”



“主要是,此地自古以来就掌握在朝廷手里,较为安全,不用担心有人起异心。”



陈景恪看着两广的地图,做着讲解。



朱雄英点点头,对这个会面地点他没有什么意见,而是若有所思的道:



“有一条,我以为当略微修改一下。”



陈景恪意外的道:“哦,哪一条?”



朱雄英说道:“免除丁税……我以为当直接告诉各部落,朝廷明年会推行摊丁入亩之法。”



陈景恪很是不解,但并未直接反对,而是问道:



“为何?”



朱雄英正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番蛮愿意臣服,是相信我的人品。”



“等明年朝廷行摊丁入亩之法,他们就会反应过来,所谓免丁税不过是在欺骗他们。”



“虽然他们不敢真的反叛,但也会对我失去信任。”



“进而连累朝廷也失去信誉,不利于后续的教化和治理。”



陈景恪愣了一下,也陷入了沉思。



过了许久,才赞同的道:“不错,你的想法才更符合王道思想。”



朱雄英摇摇头,说道:“和王道不王道没关系,若这个谎言能维持很久,说也就说了。”



“明知道维持不久,还要去说,非智者所为也。”



允许土司自治,其实也是谎言,朝廷最终的目的是改土归流。



但这个谎言十年内不会被拆穿。



等条件成熟,可以找各种理由推行改土归流之法。



总之,有的是办法能保住自己的信誉的。



可丁税这个,实在没办法解释。



这种后脚就会被拆穿的谎言,确实不是智者应该说的。



想到这里,陈景恪内心不禁发出感慨,朱雄英真的长大了啊。



不再盲从于人,也不再是借用别人的智慧。



而是真正的开始独立思考,并付诸行动。



想想他的年龄,才十三,还是虚岁。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老朱家的血脉,确实有说法的。



要么出人杰,要么出奇葩,要么就是人杰加奇葩。



“你的考虑很有道理,不过就这样坦白,也同样非智者所为。”



“换个方法,或许事情会更好。”



朱雄英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说道:“写一封奏疏给陛下吧,内容就是摊丁入亩。”



“就说,伱在和蛮夷部落打交道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不愿意归顺,就是因为丁税。”



“蛮夷是人,大明百姓也是人。”



“蛮夷苦丁税,大明百姓也同样苦丁税……”



“你苦思冥想,想出了摊丁入亩之法……”



“奏请陛下推行此法,减轻万民负担……”



“等和番蛮部落首领会面的时候,你直接将奏疏给他们看。”



“既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也能让他们加尊重你。”



朱雄英眼睛一亮,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摇头说道:



“不行,这是你的功劳,我岂能抢夺。”



陈景恪笑道:“我又不缺这点功劳,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坚决的道:“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劳,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头绝不能开。”



“这份奏疏还是你来上吧,效果也是一样的。”



陈景恪非常欣慰,说道:“不一样的,现在正是你树立威信的时候,需要发出更多的声音。”



“如果真觉得心有不安,将来就写一份回忆录,将此事公之于众不就可以了。”



“到那时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会说什么。”



“反而会认为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个好名声。”



“这……”朱雄英也迟疑起来。



陈景恪直接说道:“别犹豫了,就这么说定了,去写奏疏吧。”



朱雄英郑重的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将一切还给你的。”



陈景恪笑道:“好,我等着。”



之后朱雄英亲笔写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应天。



至于此时公布摊丁入亩之事,是否会引起不利影响。



陈景恪是经过深思的,并不会。



经过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数量,都已经查的差不多了。



现在是深挖阶段,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宁愿当黑户也不愿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税和徭役。



现在将摊丁入亩的风声放出去,反而会让很多藏起来的百姓,主动站出来入籍。



至于百官会不会反对……



看看龙椅上坐着的是谁,反对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户口本够不够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会反对,还会赞颂太孙仁慈。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仁政。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此时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里。



那种富者阡陌连田的局面,还没有出现,推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并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阶级手里。



再想搞摊丁入亩,就没那么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里,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信里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朱元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



咱的乖孙有王者之气。



马皇后在高兴之余,对陈景恪也提出了表扬。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将奏疏传递给文武百官查看。



群臣无不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太孙想到的?



少数知道的真相的,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也能想到是在给太孙造势。



自然不敢将真相说出来。



朱元璋并没有立即拍板,而是让群臣考虑此策是否可行。



同时还下令刊印邸报,通告全国讨论此事。



听到最后这句话,群臣哪还不明白,所谓讨论不过是走个过场。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施行摊丁入亩之法了。



否则不会通告全国的。



原本对此事还有一些不同意见的人,也很识趣的改变想法。



既然无法反对,那就一起赞颂吧。



而且此法确实是仁政,太孙能想到这种利国利民之法,不正说明他乃仁圣之君吗。



这一刻,文管集团更加认定,太孙就是他们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将太孙的事迹传遍全国,让他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



退朝后,摊丁入亩之事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城。



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播。



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团讨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摊丁入亩本身。



就算是对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认。



这条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穷苦百姓。



是一条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见大,太孙果然是仁圣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还很聪明。



否则也不会想到摊丁入亩,这样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孙的含金量已经拉满了。



正如陈景恪所预测的那般,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藏匿的隐户主动现身入籍。



这也导致,很多试图瞒天过海,藏匿百姓的大户暴露出来。



让锦衣卫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让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回流到朝廷手里。



这一次大清查,仅仅是抄没的钱财,就超过了大明两年的岁入。



对朝廷来说,这也算是个意外之喜。



也让朱元璋更有动力去推动改革。



——



且说陈景恪这边,等他们到达梧州府的时候,摊丁入亩之事已经先一步传开。



百姓们听说此事后,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孙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人还未到万民伞就已经先送过来了。



各番蛮部落,不论是已经归降的,还是未归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太孙确实是个讲信誉的仁慈之君。



有这样的君主,身为臣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于是更多还在犹豫的部落,选择走出山林。



而两广的各部落,在听说了摊丁入亩之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孙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随。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出奇的顺利。、



针对两广的复杂情况,朱雄英和陈景恪提出了更具体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还加了几条,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间有了纠纷,若不能自己解决,就找当地衙门调解等等。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为后续朝廷插手部落事务,留下了一个口子。



本来他们两个还以为各部会拒绝,谁知道对方全盘接受这些条件,且没有额外提出任何附加条款。



并且各部还承诺,若两广有人胆敢作乱,只需太孙一道手谕,各部就出兵协助朝廷平叛。



包括番蛮部落作乱,他们也会出手。



对此,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当场赐予一样自己的信物。



持有信物,他们可以随时入京求见。



“如果地方官吏针对你们,或者你们有别的困难。”



“不要再如以前那般起兵,拿着信物去京师找我。”



“任何问题,我都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但是我也希望你们慎用此物,若不然我只能将其收回。”



各部也非常满意,他们要的就是太孙的承诺,而不是朝廷的狗屁律法。



现在太孙表现出了诚意,他们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各部首领当场立下誓言,绝不滥用信物。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番蛮部落的首领们为了表示诚意。



反手就把之前勾结他们的,官僚士绅宗族全都出卖了。



其中宗族势力十一家,官僚士绅多达百人。



拿到名单之后,朱雄英眼睛里浮出一抹杀意,迅即就掩去。



并且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道:



“都是大明子民,何至于此啊。”



然后名单就出现在了朱棡手里。



对此他并不意外,在来两广之前,他就派人先一步过来调查情况。



有宗族势力勾结番蛮造反,他早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具体有哪些人,不好动手。



现在有了确切的名单,那还等什么,抓。



一夜之间,两广上百名官吏被抓捕,十三家大宗族被围剿。



当然,不可能把宗族所有人都杀了。



抓的都是骨干人员,普通族人只是看管起来,随后会打散安置。



在审理的过程中,有人交代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有宗族和倭寇勾结,里应外合之事。



朱棡听闻此事也是大吃一惊,他只是傲慢,并不是目中无人。



倭寇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若真按那些人的的计划,自己不知情闯入陷阱,事情还真的很危险。



感受到威胁的朱棡,变得更加危险,于是更多的人被牵连。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主动去找他谈了谈心,他才有所收敛。



而这落在其他人眼里,也更加坐实了太孙的仁善之名。



但朱雄英却对这个大帽子嗤之以鼻:“什么狗屁仁善,我只是不喜欢乱杀无辜罢了。”



陈景恪也只是笑了笑,一起生活这么久,他太了解朱雄英的脾气了。



朱家或许真的有那种心慈仁善之人,但绝不会是他。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不喜欢随便迁怒他人而已。



碰到该杀之人,他的手一点都不软。



否则这份名单也不会那么快,就出现在朱棡手里。



不能对内迁怒,朱棡就将目光放在了倭寇身上。



因为锦衣卫的动作太快,和倭寇勾结的人,没来得及将消息传出去。



当然,这其中和禁海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严格的禁海令之下,即便是他们这些地头蛇,想要出海也非常麻烦。



仓促之下,根本就没有机会将消息传出去。



也就是说,倭寇并不知道大明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对朱棡这样的军事统帅来说,这些信息差足够布下一张天罗地网了。



于是,没多久朱棡就大张旗鼓的,前往长乐县。



停靠在澎湖列岛的冈本日川,也得到了准确情报。



鱼已经上钩,可以开始行动了。



冈本日川非常兴奋,但他是个谨慎的人,并没有轻易出兵。



而是要求派人去长乐县查看情况。



派来联络的信使一开始很为难,知道他威胁要退兵,才不得不答应下来。



一番有惊无险的实地考察,确认情报无误。



冈本日川终于打消了心中的顾虑,约定三日后出兵。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边军悍卒
三国:我不是刘辩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红楼]明初种田指南
风起明末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被贵妃配给太监当对食后
风起宁古塔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双靥
樱笋时
隆万盛世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